1932年11月,贺龙领兵从河南卢氏入陕,经清油河、武关到陕南丹凤县名镇竹林关。
红军一部宿营今丹凤县花瓶乡油房坪,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国民党欺骗宣传,说红军“杀人放火”,吓得老百姓跑上了山,躲在树林子里。
“村里起火了!”一个青年一声尖叫,惊动了藏身的人群。
大家仔细一看,起火的地方在村中间,人们议论开了:这是李正兴家房子。
李正兴的父亲是开骡马店的,起早贪黑,担水铡草,勤劳一生。他过世时留下一院子瓦房:上房6间,两边厦房和棚圈6间。这一院子家产在深山里是很像样的。24岁的李正兴,看见自己的家业陷入火海,心肝像烧着一样难受,要回去拼命。一起躲藏的乡亲们劝阻他不要冒失,以免人吃亏。“眼看家业全烧光了,还活啥呢!”他挣脱了伙伴们的手,飞也似的从山上跑回村去。
小伙子进村一看,果真是自己的房子,犹如五雷轰顶,几乎气倒了。跑到院里,前后都是队伍,忙着救火,往出抢东西......他满腔的怒气消了一些,但仍止不住内心的难过:“咋办呀,我不活了,你们把我打死吧!”一个老百姓号啕大哭,闯入救火队伍,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时,从队伍中走出一个人来,到小伙子跟前解释:“你不要生气,我们不是故意的。战士生火取暖,不小心引起火灾。”李正兴还没来得及说话,这位红军急忙又说:“救火要紧,还不赶快把乡亲们叫回来!我们是红军,决不伤害老百姓。”
房子在火中噼噼啪啪响,火魔吞噬着李正兴的心。他啥也顾不得想,跑出村外,用尽浑身气力,大声喊:“乡亲们!求求大家回来救火,红军说他们不惹老百姓。”
山上的老百姓下来了。
周围的队伍跑来了。
村里的老人、小孩也来了……
小小的村子挤满了人,水桶、盆盆、罐罐一齐上阵,人流从丹江提水扑火。手脚麻利的人从屋里搬东西,这时分不清谁是红军谁是百姓,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灭火。
军民奋战,大火很快扑灭了。虽然靠北边的3间上房3间厦房变成一片瓦砾,但保住了南边的3间上房和3间厦房。
救火,把红军和老百姓拉在一起,部队开拔时依依告别,村民相送。
李正兴面对着半院子残垣断壁,狼藉一片烧焦的物件,犹如乱箭穿心。这时,一位红军出现在他面前:“老乡,不要难过,火灾是你的不幸,也是我们的损失。我是团长,红军有纪律,毁坏东西要赔,你的损失我们负责赔偿。”
李正兴以疑惑的目光看这位红军团长。
“老乡,我现在赔你钱少了解决不了你的困难,钱多了我团里没有。部队要出发,辛苦你随我们走一程,到了师供给部就赔偿你。”李正兴半信半疑地跟红军向前走着。
行军路上,师政委鲁易亲自接待这位遭灾的老乡,拿出干粮给他吃。鲁政委开导说:“你不要害怕。我们红军是工农子弟兵,打土豪分田地,消灭反动派,为劳动人民打天下,要建立新中国……”
红军初进陕南,就发生了这样的事,军长贺龙知道后十分重视,要亲自处理,挽回不良影响。鸡叫时分,鲁政委叫醒李正兴,从关东头邢家村来到街道当中平浪宫。
平浪宫坐落在丹江之滨。丹江航运,上可至商州,下可达汉口,船帮为祈祷河神庇佑风平浪静而建此庙。
李正兴跟着鲁政委进到庙里头。只见殿上摆着一张破方桌,殿内七八个人,围桌而坐。鲁政委走到桌旁,向坐在中间的人敬了个礼,报告:“这个老乡叫李正兴。咱们红七师一个团昨晚在油房坪宿营时不小心,把他的6间房烧了,请他来,等候处理。”这个人打量了一下李正兴,站起来和蔼地说:“部队不慎烧着你的房子,我向你道歉,红军有纪律,烧坏的房子是要赔的。”
这个人让李正兴坐下,问了问他家的情况,操着湖南口音,动情地说:“我们从洪湖出来,天天跑路,天天打仗,进了秦岭深山还得饿肚子。现在正是寒冬,大多数战士仍是单衣,南方人受不了呀,有的战士光脚丫子踏在雪上,我们心疼啊……”,说着说着眼圈潮湿。殿内静悄悄,人都低下了头。
“群众利益高于天,饿死冻死不能侵犯。”随后,这个人叫供给部拿来沉甸甸的一包银圆给李正兴,客气地说:“烧了你的房子,按理说应该赔多些,只是我们行军困难,就给你30块光洋吧!”
李正兴惊呆了,手接着钱,两眼直瞅着这个人:高高的个子,约有三十五六岁,身材魁梧,长方脸,厚嘴唇,浓浓的剑眉下,有一双大眼睛,显示着威武英俊。过去只听人说红军“杀人放火”,如今这些人怎么这样好呢!他感动得双腿一屈要跪下磕头,这个人伸双手挡了。李正兴站起来,拿袖子不住地擦着激动的泪花。
殿上的人要吃饭了,这个人又留李正兴吃饭。吃饭中,这个人又说话了:“老乡,我们部队吃过饭就要走。听说竹林关这地方土匪很多,你赶紧回去。若是被土匪把你捉住,不但钱会被抢走,连你的性命也难保啊!”李正兴点头:“是,马上就走。”
告别时,这个人走到鲁政委跟前交代:“派几名战士将这位老乡送一送。”
两个人走在回去的路上,鲁政委问:“刚才给你钱的人,你知道是谁吗?”
“不知道。”李正兴答。
“他就是我们的军长贺龙!”
“啊,‘活龙’!”
“不是,是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
“他是天底下顶好的人!”
黑暗的长夜将尽,黎明的曙光已在东方露出,新的一天即将来临。李正兴告别鲁政委,和部队派出的6名战士,迎着朝霞,渡过丹江,向油房坪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