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的细节
打印

如果你到了井冈山,哪怕是去旅游,也都会不知不觉接受教育。因为井冈山是革命圣地,你耳濡目染的都是红色文化。我前不久去过之后,还有个发现——井冈山的细节:井冈山有很多让你印象深刻的细节,随时随地都在感染你,提醒你,启发你,你想不学习想不受教育都不行。

先说吃住行。入住,宾馆干净、朴素,但没有一次性洗漱用品,是出于环保的考虑。商务中心可以买到洗漱用品,也便宜。客人买了一般都要用后带走再次使用——这就达到了目的。出门在外,吃是大事。在井冈山,吃的都是极普通的饭菜,但量足,能吃饱。而且,点菜时,店家会提醒你别点多了。井冈山是老区,人民还不富裕,不能浪费——人家口头没说,但意思却是到了。每餐必不可少的饭菜是红米饭、南瓜汤。有首歌叫《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开唱就是“红米饭那个南瓜汤”。而你就餐时店堂的背景音乐,十有八九就是这首歌。虽是普通饭菜,但因为情景的交融,吃起来也别有滋味。在井冈山景区浏览,既可以步行,也可乘坐景区的观光车,实行的是一票制,你可以在任何地方乘车,只要有空位,招手可上,十分人性化。而在车上,车载电视无一例外都在播出与井冈山相关的风光片、音乐片和影视片。有那极其认真负责的驾驶员,能做到车行到哪里电视节目的画面就恰好出现哪里。车外车内两相对照,互为补充,给人极好的感觉。

井冈山景区没有娱乐消遣的场所。茨坪小镇也没有看见茶坊、洗脚房和歌舞厅。非不为也,实不能矣。此处长眠了三四万红军战士,红军纪念馆和纪念碑近在咫尺,不能惊扰烈士们的在天之灵啊!——这也是一个细节。

如今的名胜地大都搞了情景再现,但总不及井冈山的真切,能让人真正地身临其境,原因何在?还是细节。我有一个怪毛病,不喜欢听人解说,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细细地记。井冈山当然也有水平不低的解说员,但很多时候是可以不必麻烦她们的,一是历史人物、事件早已耳熟能详,了然于心,二是真实的场景和实物也在对你无声诉说——黄洋界哨口的那一门决定中国革命进程的迫击炮(炮身早已斑驳锈蚀),陪伴毛泽东夜间写文章的小油灯的三根灯芯(为了节约油,毛泽东往往只用一根),我军最早“兵工厂”的熔炉和风箱、在墨西哥钱币的模子上加刻一个“工”字(表示工农红军)而铸造的井冈山钱币,朱德用“朱德的扁担”挑粮的那条完全保持原貌的小土路,以及路边打草鞋的“老俵”土里土气的装束和快要失传的手艺……都是细节。正是这些真实的细节,组合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这就是让细节说话,说真话说实话。

任何一个参观点,总会有针对参观者的提示语,井冈山也不例外。但井冈山的提示语是新颖而含蓄的,有文化品位不说,还凸显文明水准。譬如,在井冈山历史博物馆,提示语不是其他地方千篇一律的“严禁喧哗”之类,提示牌上就写了一句话“嘘,不要打断历史的沉思”,你自然会噤若寒蝉,放轻脚步;在景区,没有“严禁烟火,严禁践踏”之类板起面孔的“打招呼”,而是“文明是更美的风景”,“井冈两大宝,山好树更好”这样的有亲和力的话语。这与井冈山人丰富的情感和宽厚的性格极为吻合。

我要特别说到的是那场名为《井冈山》的大型实景演出。演出的磅礴气势和精妙绝伦无须我赘言,我要说的依然是细节。进场的门票肯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居然设计成一张路条——兹介绍某某同志来看演出,坐军部(师部或团部)第几排。守门验票的都是穿粗布军装的“红军战士”。演员主要是600个当地群众,主持人有四个,分别是当地的一个老人、一个孩子和一对年轻男女。说的是带江西口音的“赣普”,效果却比专业主持人的字正腔圆要有味道。演出是在《十送红军》的歌声中结束的,打起火把的群众演员先送“红军”远去,再送潮水般的观众。我们在火把的光耀下,走在夹道欢送的乡亲们之间,一时弄不清自己到底是红军战士,是老区群众,还是远道而来的观光客。时空交织,如梦如幻,其情其景,不禁让人热泪盈眶。这都是细节的力量。

说到底,井冈山的细节,是由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派生出来的,是井冈山红色魅力、山川魅力之外的另一种魅力。这种魅力你可以带走,可以复制。当然还可以放大,放大到可以影响一个地方的办事风气;也可以缩小,缩小到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事风格。


上一条:家风之自律
下一条:化泥为陶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