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的爱情
打印

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母亲把旧物从阁楼上拿下来晾晒。一双特制的皮鞋勾起了一家人的回忆。这双皮鞋是太姥爷的,是民政部门专门为这位在抗战中受伤的老兵量身定做的,一只鞋的内底明显高于另一只。里面的鞋垫,是太姥姥亲手绣制的。70多年前,一位残疾退伍军人和一位抗战烈士的遗孀,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礼炮走到了一起。

那个秋天,太姥姥在地里收玉米。一抬头,她看到青纱帐边走来了一个汉子。难道真是自己的丈夫回来了?像,却不是。她低下头,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

“你一个人带着孩子不容易,再往前走一步吧。”村干部劝她说。丈夫牺牲的消息传来后,这样的话,她听到不止一次了。每次她都摇头,说不定哪天他就回来了呢。她一直不相信自己的丈夫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次,村干部把一个汉子带到了她面前。“这也是打过鬼子的八路军,腿被鬼子的子弹打穿过……”村干部说。

太姥姥看到了,他走路有点儿不方便,一只鞋子磨得露出了脚趾。她没再摇头,说了一句:“我给你做双鞋吧。”

“能做一辈子吗?”他问。

“嗯!可是,每年清明我得给孩子爹烧纸。”

“行。”汉子说,“都是枪林弹雨里闯过的兄弟。我活着,是捡了条命。”

听了这话,她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如果不是“闹鬼子”,她家里应该是四口人。丈夫在邻县棉花坊做工,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在家。那年,女儿四岁了,儿子还不满一岁。

那天一大早,丈夫回来了。她忙着给孩子们穿衣服,也没在意。

他在她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工做不下去了,鬼子闹得厉害。我要去当八路军,打鬼子。”

“哦……”

“你以后好好照顾自己和孩子。”他说。

“哦。”

简单的几句对话后,丈夫就走了。多年以后,太姥姥一直后悔,那天没给他做顿饭吃,也没来得及给他带上一双新鞋。

丈夫离家的第二年,儿子得了痢疾,缺医少药,夭折了。

鬼子进村了,她带着女儿和乡亲们一起躲进青纱帐。大家正恐慌时,青纱帐里钻出埋伏着的八路军。“乡亲们别害怕,我们掩护,你们赶紧往村南转移……”八路军就在身边,那丈夫也一定在不远的地方。她想。

再后来,她加入了妇救会,和村里的妇女们站岗放哨,做军鞋。她想,说不定这军鞋能穿在丈夫脚上。

可丈夫一去,就再没回来。她等啊等,等来的是一张烈士证书。

太姥姥说,如果不是遇到后来的太姥爷,她还会一直等下去。

那天,村干部走后,两人在田埂上交谈了许久。她讲战乱中乡亲们的流离与抗争,他讲战火中的军旅生活和战斗经历……庄稼被风吹得唰唰响,仿佛它们也在倾听。

是啊,这些庄稼也是大地的儿女,它们随时会变成刀枪,变成战士。一次,化装成老百姓去侦察敌情,路上,和一个骑马的鬼子相遇。鬼子产生了怀疑,没问几句话便举刀砍来。他一闪身,刀砍在腰间别的一双布鞋上。这时,一阵大风刮来,青纱帐发出一阵呜鸣,鬼子的马受了惊,驮着鬼子狂奔而去。

“那是乡亲们刚送到队伍上的新鞋,还没舍得穿。那双鞋替我挡了刀。”他说。

太姥姥又落泪了。

经历了苦难和战争的两个人走到一起,建立了新家庭。

识文断字的太姥爷退伍后在村里任党支部书记,他不顾伤残投入劳动。我至今还记得太姥爷挥动长鞭赶着马车的样子,送肥运粮,干劲十足。那时,太姥爷脚上常穿的就是太姥姥给他做的布鞋。太姥姥一手好针线活儿,让太姥爷穿得舒适精神。

1982年,太姥姥得了重症。她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一连做了几双布鞋和鞋垫。太姥爷执意要带她到省城做手术。手术非常成功。“赶上好日子了,我那儿子要是生在现在,也不会夭折的。”太姥姥感慨。“所以,咱得好好活,替那些牺牲的战友们活,替没有赶上好日子的亲人们活。日子会越来越好的!”太姥爷说。

太姥爷去世于2000年,享年98岁。他去世那年,一双特制的皮鞋还没来得及穿。太姥姥“不沾公家光”,执意要退回去。但听说因为是特制,退了别人也无法穿,才保留了下来。


上一条:那首古老歌谣,破空而来
下一条:人生的四种孤独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