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幼学,字志行,明朝万历年间官员,历任确山、中牟、湖州三地主官,勤政清廉,刚正不阿,留下许多美谈。
一治确山
陈幼学考中进士时已年近五旬。主官看他又老又穷,毫无前途,把他派任到落后山区确山县任知县。确山年年大旱,百姓流离失所,他一上任就亲自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共开河渠198条,开发出有灌溉保障的良田800余顷,核实黄河退水滩地130余顷,他按出力的多寡等次,把开垦出来的良田免费分与清淤开荒的贫民。有恒产者有恒心,陈幼学急民之所急,民虽劳而心悦。
此外,陈幼学还亲率吏属翻山越岭,给百姓采办来纺车800余辆,品种优良的耕牛500余头,免费分给百姓使用。确山民风闭塞,不知生产之道。为此,陈幼学专门带来熟练能手传授技术。他还亲率民众种植桑榆38000多棵,既优化了水土,又保证了纺织原材料的供应。为节约公费,他逐项裁定接待项目,把一些浪费民财的奢侈开销 一律禁绝,一年能省下600多两银子。确山有些年老贫民缴不起赋税,陈幼学就正好用这笔钱来代缴。还有不少余钱,陈幼学“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陈幼学在确山只干了短短几年,确山大治,百姓丰衣足食,备荒备灾的常平仓里的积粟竟达到了12000多石,远远超过了一般富裕县的储备情况。
陈幼学为人刚正不阿。一次,潞王府的亲随经过确山。此时正值确山大旱,为与民同苦,陈幼学率全体官吏斋饭蔬食已有月余。王府豪奴一向排场很大,到了确山,不见花天酒地,只有粗茶淡饭,当场就撒泼发横,捆打县役,大闹县衙。陈幼学毫不手软,将豪奴逮捕入狱。王府托人送来口信,以王府权势逼迫陈幼学放人,陈幼学直面而答:“我本愚鲁之人,但知上有皇恩,下有法令。您不必多说了,我是不会接受的。”依律重处豪奴,满县官吏先是大惊,而后大服。始知青天在此,从此人心愈齐而确山大治。
二治中牟
陈幼学执法严明,无偏无袒。布政使刘浑成之弟助妾杀妻,太仆卿陈耀文家人横行不法,他都依律下狱严办。上级汝宁知府丘度害怕陈幼学招祸,言于抚台,将他调为中牟知县。
中牟多蝗,一入秋季,漫山遍野的蝗虫遮天蔽日,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深受其苦。陈幼学一来就先拆毁供奉蝗虫的“蝗庙”,之后他经过一番观察,发现蝗虫喜光,于是采用“火攻”的方法,带领百姓趁夜点起篝火,引诱蝗虫集聚,以便扑杀,杀灭的蝗虫多达1300余石。为了根治蝗灾,陈幼学又在冬天把蝗虫滋生地挖开深翻,堆火焚烧,把还来不及蜕化的幼虫烧死,从此铲除了危害中牟千年的蝗虫祸根。
陈幼学在确山、中牟任职期间,能迅速改变当地面貌,让百姓过上吃饱饭的日子,但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既无钱财孝敬上司,又忙于政务不去各司走动。因此负责考课政绩的掌道御史不但不把他评为上等,反而准备把他列为最末,踢出官场。掌道御史之子偶然看到了考评材料,见陈幼学竟被列为末等,脱口而出道:“儿从中州来,人人都说中牟县的治理天下无双,今天竟要黜落他,父亲难道全不顾天理良心吗?”掌道御史愧悔,于是把陈幼学的政绩如实汇报,陈由此被升为刑部主事。《浙江通志》评价他“幼学疾恶严,而于细民务安全之”。在刑部期间,陈幼学严查冤狱,共释放无辜入狱及微故重处的平民300多人,对豪强巨富则不留情面、不收分文贿赂。不久,陈幼学被外放为湖州知府。
三治湖州
确山、中牟的艰苦磨炼,让陈幼学在复杂环境中学到一身本领、立得一身正气。初来湖州,恰逢湖州大涝,暴雨不停下了一月,禾苗全部淹死在田里。陈幼学对处理救灾事项已是非常老练了,他立刻率人疏浚排水,加固河堤,粜米救民,千头万绪的突发状况,无一不被他处理得井井有条。单这一次湖州灾情,就救活了饥民34万余人。
不同于确山和中牟,湖州富庶繁华,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正因如此,不少豪强盘踞于此,他们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奢靡挥霍,贿赂官吏,社会风气极其败坏。当地恶霸以地方子弟施敏为首,杨升为其爪牙,还有大小帮凶数十人,在湖州奸淫拐盗,无恶不作。百姓日夜咬牙切齿,怨愤滔天。陈幼学决心为民除害,他首先逮捕了施敏。此举惊动了很多官员,还在待审期间,上上下下打招呼的纸条便雪片般地飞来。施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鞫”,让人重金买通权贵,让巡抚命令陈幼学将施敏上交,由巡抚亲自审讯,其实就是要为施敏开脱罪责。陈幼学历经刑部,岂能不知其中关节?他以案发所属地方不同的说辞顶住压力,坚决不交出案犯,并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审案过程,依律将施敏处死。施敏的供词中招出原尚书潘季驯之子潘廷圭,陈幼学报请巡按御史核准,也将潘廷圭抓捕治罪。就这样,陈幼学把湖州城里为非作歹的豪强抓了一大批,老百姓个个拍手称快,“民谣曰:‘公来如炮,施敏埋窖;公去如雷,杨升飞灰。’”
清人著的《东林列传》中说陈幼学“幼学家故贫,成进士又迟暮。故其为人朴诚,视吏事如家事”,简言概述了陈幼学的经历和人品,倒也恰如其分。陈幼学以知命之年入仕,饱经磨砺,但他始终重民爱民、清廉为政,作出了一番让百姓称道的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