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吴韵话江南
打印

江苏东临黄海,境内河川交错,水网密布,孕育了无数都邑名城、文人先贤,积淀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其中江南太湖流域的吴文化,源自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夏商时期由宁镇地区向太湖流域扩展,成型于春秋时期定都姑苏的吴国,经千年演变和丰富,成为江南文化的核心之一,呈现出鲜明的“水文化”特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作为著名的“江南水乡”,吴地多水,先民们引水成田、以水开道、化水为景,呈现出“水港小桥多,人家尽枕河”的水乡图景。江南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南宋之时就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湖”即如今太湖流域苏州、湖州一带,苏湖地区粮食丰收,则天下富足。此外,丰富的水产鱼类、苏南“水八仙”等水生作物,以及由水而生、随水而来的盐业、酱业、酒业,进一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江南饮食文化。江南域内河港交错,水道纵横,古语有“南船北马”一说,水运是江南城镇极为重要的交通方式,依靠长江水系和南北贯通的京杭大运河,人们“开门见河、出门摇橹”,水道河网日渐成为交通要道。《越绝书》中曾有记载:吴越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可见,舟船桨橹早早成为吴地人民生活出行的工具,不仅如此,从舟船发展到航运,从交通运输到军事防御,再到水利防患,发达的水运拓宽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也开阔了江南人民的文化视野。江南风景秀丽、底蕴深厚,“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自然的绚丽风光,“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是旅人的诗意情怀,“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古典园林”是水乡的文化气息,城镇、村舍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形成了以水文化为元素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赋予了江南水乡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水土产一方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沿江滨湖的地理环境、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也塑造了江南人民独特的人文特质,培育了尚德和谐、崇文尚雅、开放包容、务实进取的水文化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延续千年的水文化基因。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江南之水的开放包容。这种包容性离不开吴地人民虚怀若谷的胸襟与素养,也源于吴文化本身所具备的兼容并蓄的特质。吴地多水的环境,既方便了古往今来吴地人的出行,也使他们具有少封闭、善交流、广吸纳的性格。从先秦时期,泰伯、孙武、伍子胥等外来精英与子游、季札等吴地本土士人的互动,开启了此后数千年间中华文明在吴地交流、融汇、发展的精彩历程。江南文化受荆楚、中原等多种文化的影响,不断包容、丰富,独具特色。开放通达,善于包容吸纳的秉性决定了吴地人民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善于寻求机遇,灵活变通,如20世纪初第一轮民族工商业的崛起,改革开放之初发挥重要作用的“苏南模式”,还有21世纪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吴地人民都带头领先,敢于创新突破,充分体现出“随物赋形,融汇百川”的水性特质。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江南之水的智慧灵动。“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习则书画文章”,从衣食住行到生产创作,皆以水为依托,水滋养着吴人的智慧才情,也孕育了丰富的江南精神文化奇迹。世有谓江南乃人才辈出之地,“吴乡信云美,山水饶嘉丽”,名人之盛,得江山之助,而吴地崇文重教、学风兴盛也是重要因由。明清时期,吴地曾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如苏州吴门画派、太仓娄东画派、常州学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阳湖文派等文化派别;“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的苏州古典园林,兼具城市之处所与山林之清幽;“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的昆曲和百转春莺、一唱三叹的评弹长盛不衰。数千年间,吴地繁华技艺迭代,手工技艺的精巧代代传承。苏绣、缂丝、宋锦、桃花坞木版年画、紫砂、惠山泥人、常州梳篦、金坛刻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张张独具风采的地方文化名片,向中国乃至世界展示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是江南之水的务实进取品格。自“泰伯奔吴,功辟江南”起始,吴文化显示出积极入世、笃学尚行的特质,既高瞻远瞩,富有社会担当,又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实际,呈现“实学”“实业”“为民”的特点。明朝时期,东林学派努力开创“开物成务”“躬行立教”的新伦理观,知行并重,求实务本,开启了“讲学不忘济世、研学与议政相结合”的风气。此外,19世纪中后期,在社会加速变迁和中西文化急剧融合的时期,吴地士子积极成为新思潮、新理念的接受者与传播者,其中代表人物薛福成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在外交政策上有独到务实的见解,担任外交大使,实地考察各国经济发展,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富民强国的建议,开创兴办实业之风气。这种实学实业、求实务本的社会风气,以及厚植其中的民生情怀,润物于无声,成为吴文化的精神宝藏,蕴含着推动经济文化发展的坚强力量。

历史是一面镜子,文化是一种力量。“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江南吴文化赋予中华儿女“杏花烟雨江南”的家园情怀。在江南水乡之上,历代先民曾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成就,其独具特色的“水文化”特质,从地理学的概念延伸至社会和人文的内涵,诸多元素超越了既有传统,成为推动江南文化嬗变、社会前行的力量,为江南吴地乃至江苏的发展持续提供不竭动力。


上一条:下枧河的歌声
下一条:且将风骨寄海棠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