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解读  

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

打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唯一的综合性国家重点专项规划,是推动“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系统谋划了“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的重点目标任务、重要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就此开宗明义,明确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鲜明标注出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位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明确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四个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共同铸就了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这种自信,是中华民族披荆斩棘、生生不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的强大精神支撑。

“十三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担当,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重要安排,使我国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规划》对此进行了全面总结: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影响着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舆论不断巩固壮大,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全国各族人民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文艺创作持续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形象进一步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中华文明新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新增量。

“十四五”时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的关键时期。进入新发展阶段,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夯实文化强国建设基础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规划》在此基础上将文化的作用拓展为“六个重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在“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作用。

从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看,文化是重要内容。《规划》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这是对文化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中地位的科学阐释,也是对文化在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关系中作用的科学解答。

从高质量发展看,文化是重要支点。《规划》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这是深化高质量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坚持和运用。因此,必须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强化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看,文化是重要因素。《规划》指出:顺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是重要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和宗旨的重要表征。因此,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供给,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新一轮科技革命看,文化是重要领域。《规划》指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文化是重要领域。这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引领发展的必要组成。因此,必须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更好地以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塑文化生产传播方式,抢占文化创新发展的制高点。

从战胜风险挑战看,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规划》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这是对文化作为一种持久而深沉的力量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文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关系的凝练总结。因此,必须高扬思想旗帜、强化价值引领、激发奋斗精神,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

从国际形势看,文化是重要软实力。《规划》指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在错综复杂国际环境中化解新矛盾、迎接新挑战、形成新优势,文化是重要软实力。这是对文化在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国际竞争中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因此,必须增强战略定力、讲好中国故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动力。

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宏图在前,使命在肩。《规划》锚定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坚持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就文化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新的部署与安排。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我们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自觉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努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注重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源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规划》强调,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规划》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具体安排,提出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理论宣传普及、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学派等具体要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注重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规划》在加强新时代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繁荣文化文艺创作生产、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强调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切实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力增强人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参与感,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重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命脉。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规划》以单独一个部分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作出部署安排。《规划》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规划》明确提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研究阐释、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方面重点任务,为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供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上一条:王士禛不负民
下一条: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