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船扬帆远
打印

中国是世界上制造舟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当时人们使用竹木和藤条等材料制作简单的竹筏用于渡河、捕鱼等,可谓舟船雏形。本世纪初,浙江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艘上古时期的独木舟,经碳14测定,距今7000—80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独木舟之一。

“舟”与“船”,二者所指类似,只是产生的年代不同。先民对独木舟进行改造,制造出了新型的木板船,后来又发明了帆,大大加快了船的速度。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到了汉代,造船技术已较成熟,可以建造身高首宽、外观似楼的楼船,系汉代水战的主力战船。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战国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壶身纹饰内涵丰富,刻画逼真,是2200多年前古人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壶身下腹部刻有两艘对攻的战船,船上飘扬着旌旗,有人擂鼓助阵,有人奋力划船,有人涉水作战,场面十分激烈。

唐宋时期,舟船制造技艺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水密隔舱技术的应用,使船体结构牢固,舱与舱之间互相独立,形成密封不透水的结构形式,大大提高了船的抗沉性能。纵使舟船固若金汤,但战国时著名思想家荀况在《荀子·王制篇》中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一劝世贤言,说明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执政者只有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才能得到百姓拥戴。

江水悠悠,舟船轻摇。小小的舟船深入文人雅士的心灵世界,穿梭于山光水色之间,桨声水韵间的诗情画意,隽永而悠长。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回忆那无忧无虑的快乐时光;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感悟人生的悠闲自在;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豪迈情怀气势磅礴;朱有燉“荷花深处戏龙舟”,正是那端阳竞渡的奋进争先……

我们熟知的成语“同舟共济”出自《孙子·九地》,是中国历史上与舟船有关的著名典故。春秋时期,吴国和越国交恶。有一次,两国的人恰巧同坐一艘船渡河,船刚开时,双方相互瞪眼、怒目切齿,可当船行到河中时,突遇大风雨,船眼见就要翻了,为保性命,他们放下芥蒂,合力稳定船身,逃过一劫,安全抵岸。这种风雨同舟、不计前嫌、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成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密码。

1949年新年刚过,国民党为阻止解放军渡江,将长江两岸的货船、渔船劫持到江南。为了解决解放军渡江船只缺乏的难题,沿江北岸一带群众积极筹集船用材料,有的拿出建房的木材、床板,有的老人甚至献出自己的寿材。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征集到能够用于渡江的各类大小船只1万多条。上百万群众与部队协同奋战,开渠灌水、掘堤引渡、拉船翻坝及陆地行舟,保证了船只隐蔽入江。渡江战役发起时,广大船工踊跃参战,纷纷写血书表决心、争立功。渡江战役的胜利是小船划出来的胜利,是军民鱼水情深的胜利!

滥觞于华夏先民的舟船,历经几千年岁月更替与浮沉。百年前那艘小小的红船从嘉兴南湖起锚,承载着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任,穿过急流险滩,一路劈波斩浪,已成为领航民族复兴的巍巍巨轮。新的征途上,帆正风满潮头立,行稳致远启新程,凭借时势沧桑道,伟业复兴正当时。


上一条:向阳
下一条:布鞋情思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