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飞九天呈吉庆
打印

博物馆中的龙主题文物、龙灯龙船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龙有关的典故与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是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具有刚健威武的雄姿、勇猛无畏的气概、福泽四海的情怀、强大无比的力量。

山川作龙脉,龙马为精神,龙的传人屹立在世界东方,立志要让巨龙飞得更高。

龙为图腾 融通四方

新春时节,全国各地的博物馆迎来大批游客,逛博物馆已经成为新年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内,“龙肇新元——甲辰龙年新春文化展”向观众呈现了一批龙主题文物。

进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着“中华第一龙”美誉的红山文化玉龙。这件国宝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它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刻而成,造型简洁大方,玉龙身体蜷曲,呈字母C的形状,所以又被称为C形龙。

细看这件玉龙,融合了多种动物的部位,身似蛇,头似猪,眼似鹿,更有马鬃为整件文物增添了动感。玉龙身上钻有一个小孔,用绳穿过小孔并悬置时,玉龙首尾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红山文化对于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去年底国家文物局发布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深化了对中国历史上“古国时代”的认识,认为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古国时代的第一个阶段,大约距今5800—5200年前后,代表性遗址是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该遗址有大型台基建筑群,出土各类泥塑的“女神庙”就位于其中一座台基上。对于红山文化先民而言,祭祀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丰腴的女神泥塑是祭祀的对象,玉龙应当也是祭祀场合中的重器。

红山文化发现的这种蜷曲的玉龙,是中国已经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龙在中华文化中是能够上天入水的神物,而玉也具有沟通天地人神的功能,以玉塑龙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先民对于玉的喜爱超过其他文明,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并称“中国史前三大治玉中心”,其中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都处于前述古国时代的第一阶段。

凌家滩与红山相隔千里,却都制造出了龙形象的器物。1998年,考古学家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一座墓中发现一件玉龙,这件玉龙也呈蜷曲状,但首尾相连。吻部凸出,至于吻部是哪种动物,存有争论,有说似虎,有说似牛。最特别的是这件玉龙刻画出了“龙鳞”,玉龙脊背处阴刻一道圆弧线,十七条斜线连接这道圆弧线。有学者认为凌家滩玉龙身上的鳞片,灵感来源于江河中的鳄鱼。

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龙是幻想中的动物,它由若干实际存在的动物的特征组合而成,这体现出了龙的融合性,而其背后的深意还不止于此。

相传黄帝战胜蚩尤之后与各部落会盟,这就是《史记·五帝本纪》中所说的“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此釜山指的或应是今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境内的釜山。各部落结成联盟,推举黄帝为领袖,定都于涿鹿,并统一兵符,集中军权,以使黄帝能更方便调动各方面资源。

合符釜山还有一重大成就,即从各部落的图腾中选取一部分,组合成了龙,作为部落联盟的图腾。倘若我们追溯中国神话的渊源,也能够发现后世通行的版本,是融入了不同族群的神话后再创造的成果。

从龙的形象中,我们能够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团结的基因在龙成为华夏族群图腾的那一刻起就写入了血脉之中。

上天入水 四海升平

群经之首《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一卦由六爻组成,每爻都有爻辞,乾卦的六条爻辞都是以龙为象征,我们熟悉的“飞龙在天”“潜龙勿用”等说法即来源于此。

龙神通广大,可以翱翔于九霄之上,也可潜隐于渊潭之下。龙上天入水的神姿经常出现于古代器物上,给人以无尽的想象。

在“龙汇古今——扬州博物馆龙年生肖艺术展”中,观众可以见到一面有趣的唐代龙纹铜镜。镜子背面的三朵如意云纹,提示观众这条龙处在空中,龙的姿态,像是阔步行走在云中,请看那挺拔的身躯、遒劲的四肢还有锋利的爪子,显示出龙的威严。请再看它炯炯有神的双目,它正目视前方的珠子,张开大口将要把它吞下去,而这颗珠子正是铜镜的镜钮,一般会在镜钮上系上丝织物以方便照镜人拿稳镜子。

这件铜镜,灵活运用本来只具功能性的镜钮,让它活化为一颗珠子,刻画出巨龙戏珠这一中国人熟悉的主题,展现了唐代匠人的巧思。

龙是铜镜纹饰中的常客,有一种“四神镜”,将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种灵兽雕刻在镜背上,四神的方位不可弄错,必须是青龙居东、白虎居西、朱雀居南、玄武居北。四神又称四象,是古人天文观测活动的成果,但同时它们被赋予了很多人文内涵,如东方的青龙是生机、活力的表现。

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件绘有龙纹的元代瓷器。这件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产自景德镇,梅瓶通体施霁蓝釉,仿佛无边无际的蓝天,一条白色的巨龙腾飞在蓝天之上,龙首高昂,追赶着一颗火焰形宝珠。这件极为珍贵的瓷器陈列在专门的展柜中,需要观众绕行一周,才能感受到这条龙追逐的动感。

如果更加仔细看这条龙,它的眼睛是用霁蓝釉点缀的。中国人有“画龙点睛”的说法,南北朝时期有一位叫张僧繇的传奇画家,他的作品大概是以公开展示的壁画为主。传说他为南京一座寺庙绘制四条白龙,好长时间都不为龙点睛,有人质问张僧繇为何不点,他说点了眼睛,龙就会飞走,大家都不相信,张僧繇就为其中两条白龙点睛,《历代名画记》如此记载“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眼睛是龙的灵气所在,也是人的灵气所在,点睛点得成功,就能汇集灵气,助力高飞。

欣赏了飞龙在天,我们再来看看龙潜深渊,故宫博物院正在午门展出的“历史之遇——中国与西亚古代文明交流展”中,有一件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海水龙纹是青花瓷常见的纹饰,它以龙的出神入化、敏捷健硕与大海的磅礴开阔象征着绵延不断、四海升平、风调雨顺的吉祥寓意。

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龙王在百姓心中有很大的分量,它掌握着“兴云布雨、万物长养”的权力,民间对其祭祀不断,还被列入官方祀典。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的广仁王庙,其正殿是保存至今的中国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之一,广仁王就是青龙神。广仁王庙经历风云变幻而存留至今,或许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人对龙的深度喜爱、高度尊崇。

以龙喻人 德才兼备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龙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能潜渊”。龙不仅是神通广大的,也是神秘的。正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这句话既可以形容龙,也可以形容人。

孔子曾向老子问礼,请益完毕后,他向弟子们说了一番话:“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不论地上走的,还是水里游的,或者是天上飞的,总有一定的工具能够捕获它们,从而近距离地观察,获得对它的认识,但龙却是神秘莫测的,超越了孔子的认识范畴,在孔子看来,老子就是龙一样神秘莫测的人物。

我们常将龙与人联系起来,用“人中之龙”来赞誉一个人是杰出人才。这一典故的来源,却是一位我们不太熟悉的人物。《晋书》提到一个叫宋纤的敦煌人,有节操,不与世交,隐居于酒泉南山,官府屡次征召他出山为官,他都拒绝。两任敦煌太守想见他都见不到,其中一任太守马岌徒有感叹:“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其实,敬仰其德行又何必一定要见到本人呢。

我们熟悉的诸葛亮,又被称为“卧龙先生”,他躬耕隐居处乃是“卧龙岗”。卧龙是蛰伏之龙,是才华尚未被认识、尚未得到运用的人才,卧龙需要一个契机由幽到明。对于诸葛亮来说,这个契机就是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这条卧龙从此腾空而上,尽情挥洒自己的才华。

祝福语“龙马精神”究竟是怎样一种状态,让我们回归到此语出处。唐朝诗人李郢写有一首《上裴晋公》,裴晋公就是裴度,辅佐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该诗首联说“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褒扬裴度为国分忧,虽然两鬓斑白,关心国事不改,他的身姿如海鹤一样优雅,精神如龙马一样昂扬,大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意。

龙马其实不是龙,而是一种马,是来自水中的一种瑞兽,传说龙马负图、神龟载书,这就是河图洛书。宋儒对河图洛书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精力,其成果构成了宋代新儒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龙与其他动物联在一起时,多含吉祥寓意。与凤联在一起,有龙凤呈祥的喜庆,有龙飞凤舞的飘逸;与虎联在一起,有龙腾虎跃的兴奋,有龙骧虎步的气度。

明天就是元宵佳节,按照节俗要吃元宵、赏花灯。中国人在制作灯彩上,拥有无穷的想象力。展开一卷描绘明代南京上元之夜街市繁华景象的《上元灯彩图》,可以看到滚灯、鳌山大彩灯,自然也少不了龙灯。今年是甲辰龙年,龙灯更是主角,北京什刹海荷花市场布置了长202.4米的龙灯,如蛟龙出海,气势磅礴。

当夜幕降临,灯彩绽放,不禁让人想起辛弃疾那首有名的上元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当龙与鱼联在一起时,既有鱼龙混杂的纷乱,也有鲤鱼跳龙门的拼搏。古代常用鲤鱼跳龙门的主题装饰民居,寄托着对科举成功、家族兴旺的美好祝愿。龙门高耸,鲤鱼要使出浑身解数,才有成功的可能。在科举社会下,不历经十年寒窗苦读,亦无可能获得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殊荣。

要实现鱼龙变化,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之龙,需奋发有为、苦练内功,需习得乾卦的基本精神——自强不息,愿与各位读者共勉之。


上一条:行走在春天
下一条:子夏的历史贡献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