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余庆
打印

“积善余庆”出自《周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意思是说,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总是不行善事的家庭,必定给子孙留下祸患。积善余庆强调的是好家风对后代的深远意义。

善,会意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古字形写作“譱”,由表示吉祥的“羊”和“誩”组成,合起来表示吉利话、吉祥的言辞。基本义是美好,特指人的言行、品德符合道德规范。作动词用,表示使事情向好的方面发展,如《孟子》“穷则独善其身”。由此引申为善于、擅长,如《诗经》“善戏谑兮”。作形容词,表示良好的,如“善举”“善策”。成语“积善余庆”中,“善”作名词,指好事、懿行。

乐善好施、积德行善,是古代中国治家的传统。北宋范仲淹在《告诸子及弟侄》中提出:“吴中宗族甚众,与吾固有亲疏,然以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苟祖宗之意无亲疏,则饥寒者,吾安得不恤也?”为了扶助宗族中的贫寒者,他设立了义庄,江南地区许多家族纷纷效仿。南宋陆九韶在《家制·居家制用篇》中将家庭收入分成十份,在家庭生产生活有余裕的情况下,“则以周给邻族之贫弱者,贤士之困穷者,佃人之饥寒者,过往之无聊者”。

西晋潘岳《家风诗》有言:“义方既训,家道颖颖。”一个家庭的嘉言善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代的思想观念,家风好、家规严,家人受其熏陶,坐得端、行得正,家道则能兴旺发达。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席,人们在赞叹其天才的文学才华时,更应看到其家风传承。苏轼祖父苏序为人慷慨、乐善好施,他曾说:“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苏洵用功读书、大器晚成的故事。苏轼、苏辙都能成才成器,与其祖父、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这种以善立身、以学求进的良好家风也传承给苏门子孙。苏轼有三个儿子,皆恪守做官先做人的道理,风骨卓然。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人之初皆为一张白纸,是家风绘就了人生第一抹底色。蔡元培在《中国人的修养》中写道:“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谷文昌尽管已去世几十年,但“两袖清风来去”的家风仍在传颂,当地干部群众每年自发“先祭谷公、后祭祖宗”;杨善洲不让家人搭“顺风车”,不给任何亲戚开后门托关系;廖俊波告诉自己的女儿“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如此家风家教,才是真正的传家宝,久荫子孙、恩泽后代。

党员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以嘉言善行做出榜样,涵养良好家风,以善为念、择善而教,用善泽被后人,让善代代传承。


上一条:禁于未然之前 禁于已然之后
下一条:学纯语正 清代贤臣陈瑸的家书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