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远在天边的“老虎”,群众对近在眼前、损害切身利益的“苍蝇”感受更为真切,作为县(区)纪检监察机关,要落实习总书记要求,在推进基层正风反腐工作中出实招、见实效。
以夯实“两个责任”为重点,层层传导压力
细化分解责任。制定“两个责任”履责清单,把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层层落实到农村最基层。让县、镇(街)、村和企事业单位基层把廉政工作作为分内之事,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住“一把手”这个重点,敢于担当、敢于较真碰硬。纪检监察组织要盯紧实权部门、要害单位、关键岗位,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同时协助党组织谋划好、推进好落实主体责任各项工作。
加强责任督查。对“两个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完善督查机制,重点发现和解决党的建设弱化、主体责任缺失、管党治党不力等问题,形成有力震慑。持续开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考核工作,完善考核内容、强化结果运用,跟踪推进问题整改,形成检查考核与“两个责任”督查点面结合、互为补充的有效机制。
严肃问责追究。在明确责任前提下,责任追究要严起来,推动问责常态化制度化。综合运用批评教育、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组织处理、纪律处分等多种方式,对不担责、不作为,“两个责任”不落实的,坚决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追究领导责任、党组织责任。认真落实党内问责有关法规制度,研究建立责任追究定期报告、典型问题公开通报等制度,以制度化确保问责的主动性和严肃性。
以实践“四种形态”为载体,促进勤政廉政
形成监督合力。镇(街)纪(工)委书记实现专职专岗,至少配备1名专职纪检干事、5名纪委委员,充分发挥村(居)监委会职能,广泛发动媒体和群众监督力量。拓展县纪委延伸巡察监督,健全镇(街)纪检组织对村(社区)的“全覆盖”巡察。探索针对基层干部的“勤廉指数”评价体系建设,强化对基层党务、政务、村(居)务、财务公开情况的“全过程”监督,健全公开评议制度。
做好信访工作。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干部队伍建设,紧扣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任务,深入收集排查问题线索。强化信访举报件跟踪检查督办,严格落实首办制度,层层压实信访举报工作责任。发挥好信访举报“晴雨表”和“情报部”作用,为从严治党、执纪审查工作提供“量身定制”信息支持。
推动作风建设。以落实《准则》《条例》为重点,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深化基层干部约谈函询、廉政提醒等教育制度。“小题”大做,从小毛病抓起,大力整治“庸懒散贪”现象,以及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等。建立“微纠错”机制,将尚未构成违纪的问题作为纠错重点,限时整改,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制度执行失范问题。镇(街)纪(工)委认真查找和解决村级管理中存在的个性问题和不足,不仅“查疾病”,更注重发现潜在的“致病因”。
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瞄准监督方向
弄清问题表现。重点查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土地征收补偿、低保评定和农村危房改造及涉农、民生、发展等领域项目资金申报分配使用中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盘剥克扣、虚报冒领、骗取套取、强占掠夺、贪污挪用、收受贿赂等“雁过拔毛”式腐败。严肃查处在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窗口行业和领域吃拿卡要、收受红包礼金等问题;严肃查处在服务群众中推诿扯皮、久拖不决等问题。
开展专项整治。实行“精准治理”,明确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人员,综合利用百姓问政、问卷调查、特邀监察员暗访、舆情分析等方式,与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形成监督合力,梳理各单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反映基层工作人员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谈话提醒、函询核实,对反映集中、性质恶劣的案件重点督办、限期办结。
提高审查效率。围绕“四种形态”开展工作,健全完善县级纪委交叉审查和乡镇办案协作区制度,发挥县委反腐败协调小组作用,探索运用大数据手段发现问题。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坚持快查快结,防止调查取证工作贪大求全、“吃干榨尽”。从教育、保护、挽救干部、争取好的处理效果出发,恰当运用停职、调整职务、免职三种组织处理措施。
以源头治本防腐为目标,注重成果转化
深化制度创新。对查处的问题深度剖析、倒逼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致力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在镇(街)、村(居)、基层站所等深化拓展省市推行的有关16项反腐倡廉制度,结合实际健全《为官不为评价考核问责办法》《公务支出报销规范》等长效机制,确保制度运行的可执行、可监督、可问责。
狠抓以案治本。执纪审查后,做好警示教育素材的搜集整理,包括审查对象撰写的忏悔书、给亲属的廉政家书、给单位领导和同事的廉政忠告书、单位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建议书、纪检组织依纪依规审查见证书等。纪检监察组织要撰写高质量违纪问题审查报告、发案教训剖析报告、典型违纪案件党内通报报告等,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
传承良好家风。坚持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党员领导干部向老一辈革命家、历代清官廉吏看齐,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推动作风建设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作者系扶风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