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风和日丽。走进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蒲村村主题广场,一行镂空红字“家风代代传、明德树新风”映入眼帘,很是抢眼;广场墙上,全村十二大姓氏的注解、好家风示范户光荣榜和传承好家风倡议书一字排开,张贴整齐。“如今,我们全村家家户户都有家风家训,去年全村评选出的好家风示范户就有77户!”村党支部书记邢宝恩颇感自豪地说。
岐山县是周公制礼作乐之地、周文化发祥地。近年来,该县以“传承周礼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好家风、好家训,促进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持续向好。县上通过组织文化工作者进户走访、查阅家庭档案、翻阅家书家谱、聆听老人讲述等多种方式,广泛搜集当地优良家风家训208条;将家风家训教育融入公园、广场、街区,精心打造核心价值观长廊、周礼文化故事、家风家训晾晒广场等文化标志230余处,建成了以刘家塬村、蒲村村、北吴邵村为代表的勤廉、家风、科普等教育基地15处。同时,开展“好家风伴我成长”作文竞赛,邀请知名书法家深入镇村为村民书写家训家规,使好家风、好家训根植百姓心田,走进千家万户。
“我们村上邢氏居多,祠堂已有2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每年春节期间,所有族人都要拜祖先、诵家训;年轻人结婚、考学后,也都由长辈领进祠堂讲解先辈家训。”蒲村村65岁村民邢永科介绍说,不久前他为儿子举办婚礼时,村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在祠堂宣读了邢氏家族家训,勉励一对新人“懂大礼,勤耕作;和待人,善行事;知章法,听政令;孝宗长,亲幼下”。“这个做法好,现在我儿子儿媳和睦相处,勤俭持家,也孝敬老人,好家风代代相传,我和老伴打心眼里高兴!”
传承好家风,引领好乡风。青化镇焦六村曾是全县出了名的“上访村”。自从去年初村里建起周礼文化园,开办道德大讲堂,定期向村民宣讲周礼优秀文化和历史典故后,村里的风气悄然发生了变化,现在“礼敬为先”“耕读传家”“至德为上”等家风家训已经挂在了每户村民的家门口。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传承中华优秀家风家训,党员干部家庭不能缺位。近年来,岐山县还大力开展“弘扬好家风、争做贤内助”廉政教育活动。每逢基层领导班子换届,县纪委都集中组织全县新提拔领导干部及家属观看廉政教育专题片,参观廉政文化展,签订家庭助勤助廉承诺书,开展家庭助廉签名活动。以前斤斤计较的村民,现在都主动为村里修路让出土地,并向“村史馆”捐赠石磨、石碾、纺线车、织布机、铁犁等“老物件”上百件。
“家风是社风民风的根本,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岐山县将进一步挖掘整理漫漫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极其丰富的家风家训资源,让传承优良家风家训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自觉行动。” 岐山县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刘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