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副对联明心志   祖德流芳美名传

——御史杨武家规家训故事
打印

在岐山县故郡镇郑家桥村,有一座建于明代的祠堂,叫“杨公祠”,堂内有一副非常醒目的对联,上联是“忍人,让人,莫去害人,行一片公道增福增寿”,下联是“修己,克己,安分守己,存半点天理积子积孙”,横批是“祖德流芳”,这副对联就是杨氏家族先祖杨武留给后人的家规家训。

杨武,人称“杨公”,生于1464年,卒于1532年。据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重建都堂杨公祠堂碑》记载:“都堂杨公讳武,号北山,有明正德时人也,官都御史,为一代望族。其人行实载以另碑,无庸复志。后子孙繁衍三百余口焉。”

杨武从小受“周礼”熏陶,祖训的影响,从小就夙兴夜寐、敏而好学,精通诗文。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中进士,出任山东淄川(今属淄博市)知县,成为一名“父母官”。到任后,杨武用周礼文化典故重塑淄博,坚固城防;在知县之位,鞭打石头,屡破悬案,惩恶扬善、扶弱济贫,很快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拥护。他继而兴办学校、督促耕种,并利用淄河修渠灌田,促进了地方文化、经济的发展。

杨武升迁为监察御史后,为了监督百官、维护皇权,他嫉恶如仇,正直无私、廉洁自重。明正德初年,杨武管理顺天(今北京地区)诸郡县,正值大宦官刘瑾专擅朝政,为了提拔顺天境内一名知己,让杨武向皇帝推荐小人,杨武果断拒绝,反而推荐了有德有才的功臣大将,使杨武威名远播,皇帝大加赞美,升任杨武为大理寺左寺丞。他在勘视山西大同边防事务时,发现当地屯田不均、军役耗损过大,杨武抽丝剥茧、查清事实,弹劾了相关官员。由于功绩卓著,杨武被越级擢拔为左佥都御史。在“监察官”的任上,杨武为人正直、刚正不阿、铁面无私,深受朝廷赏识,备受百姓称赞。

岐山县故郡镇郑家桥村、谢家窑村,凤鸣镇沙庄村、南郭村等地杨姓多为杨武后人。他们在杨武的影响下,受杨氏家族家风家规的影响,村风淳朴、民风善良,人们敬老爱幼、和睦相处,待客如宾,涌现出了抗战老兵杨凤岐、游击大队副大队长张锦堂、解放战争烈士张银海等英雄人物。

为传承杨氏家规,学习杨武精神,今年年初,岐山县郑家桥村向阳广场上隆重举行了杨武塑像落成仪式,作为传承周礼文化的载体,以营造讲礼仪、懂规矩、守纪律的良好社会氛围。近年来,岐山县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时代道德模范和先进典型。郑家桥村村民马炳锁在身有残疾的情况下,长年坚持赡养照料患病老母,无论下地干活,还是外出办事,都将母亲带在身边不离不弃。他的孝行义举受到了周围村民的交口称赞,他本人也获评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一副对联、一个家训、一吹家风、世代相传,促进了人们和睦相处、村民和衷共济、村庄和谐发展。这,来源于一个好的家训。

(岐山县纪委监委)


上一条:铜川市印台区对43名科级干部进行“一对一”廉政谈话
下一条:驻省委统战部纪检组学习传达省纪委监委专题警示教育大会精神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