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县纪委把严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坚持两面主动出击,既抓问责惩治,又抓保护防范,着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保驾护航。
该县纪委强化精准扶贫脱贫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虚报冒领、贪污挪用、克扣截留等腐败问题,严肃惩治优亲厚友、滥用职权等违纪行为,严格问责承诺不兑现、问题不解决、责任不落实等失职失责问题。为广泛收集问题线索,除接待来电来信来访的传统方式外,还延伸监督举报“触角”,在县电视台、县政府网、县清风网公示了“脱贫攻坚专项纪律检查工作信访举报方式”,各镇(办)均成立了脱贫攻坚问题举报中心,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对指向明确、可查性强的线索优先调查核实,实行领导包案、跟踪进度、账单销号等制度。注重压力传导,严格实行“月报告、季通报”制度,明确各镇(办)纪委、派驻纪检组每月上报《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工作月报表》,县纪委每季度对案件查办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和通报,及时约谈“零查处”镇街党政“一把手”。截至目前,该县共初核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0件,立结案6件,给于党政及处分6人,停职检查1人,3个镇因第一季度“零报告”受到通报批评,对纪委书记实施了约谈。特别是严肃查处了“今日头条”媒体网站转载的“潼关县真假贫困户不清贫困户不了解扶贫政策的报道”等有关问题,给予2名包村科级领导警示训诫处理,2名镇干部和2名村干部受到党政纪处分,1名镇干部写出书面检查、停职三个月,1名村干部受到警示训诫处理,用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在严惩的同时,该县还从正面入手,立足抓早抓小抓保护防范。针对各项惠农政策落实中出现挪用、滞留、克扣等问题,对所有政策性财政惠农资金,以及涉及群众的土地补偿、青苗补助等非财政补助资金纳入“一卡通”支付中,通过“惠农百事通”及时将资金发放信息告知农户,确保资金及时足额发放。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状态、执行力以及工作进度、作风情况、苗头性问题等进行约谈提醒,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教育、早纠正,2名包村科级领导、1名村干部因对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程序,把关不严,县纪委启动问责程序,给予其诫勉谈话。正确把握纪律和法律的界限,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注意把因缺乏经验导致的失误与以权谋私的明知故犯区分开来,把无明令禁止的大胆探索与有法不依的胡作非为区分开来,为1名反映失实的党员干部澄清是非,切实保护好党员干部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脱贫攻坚正能量,营造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焦战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