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
打印

永远跟党走

韩琳

七月的大地欢歌笑语七月的天空流光溢彩镰刀和铁锤镶嵌成一面旗帜在七月明媚的阳光里八千九百多万党员面对党旗高举右手庄严宣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跟党走

岁月蹉跎96年的行程 时光的风尘 掩不住你青春的容颜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嘉兴的游船 依然留着您的呼唤井岗山的扁担 仍然挑着您的希望延安的窑洞 依旧散发着您的光芒雪山 草地 二万五千里长征您用足迹在中国大地播种了光明与希望

路漫漫风雨如磐水迢迢沧桑几度星星之火燃尽了昨夜的荒凉与悲怆猎猎红旗招展了共产党人永恒的信念

建立文明富裕和谐的社会您领导风骨遒劲的中国人民以磅礴的力量开辟中国的新纪元实现一个民族文明富强的梦

永远跟党走中国正扬帆远航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困难机遇挑战从我做起这是我们当仁不让的责任为什么出发为了信念与担当不忘初心这是使命与忠诚纪检人为了风清气正胸怀赤子之心在沒有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奋勇前进为了园满春色党风廉政永远在路上

山砾聚成山丘细流汇成河开拓者与后来人抱着一个光辉的信念矢志不渝挺立潮头领航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共筑中国梦任重道远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永远跟党走

编辑:韩琳

“坚守”的古汉台

一夫

在逆境中,坚守的人总会寻一些前贤往事来勉励自己,比如希腊神话里的赫拉克勒斯,比如黄州寒食雨中的苏东坡,再比如鸿门宴后的刘邦。

斯人已去,古台犹存。陈子昂登上古幽州台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诗句。现在,我念着诗人的经典语句一步步登上古汉台。每上一级,离历史便近了一步。

台上东侧,卧铁牛,少一角。这铁牛,不禁让人想起金牛故事。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五丁开道,连通秦蜀:金牛漫灭,铁牛代之。但无论金牛、铁牛,抑或是那块玉质上马石,都抵不住日月的消磨,何况金钱与名利?人生,还需看得更远一些。

当年,刘邦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筑起了汉王宫?是心有不甘?是不忘初哀?心有不甘,是以简;不忘初哀,是以高。鸿门宴后,刘邦从子午道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汉中,汉中自然难与咸阳所在的关中齐驱,心有不悦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萧何劝说:“汉中虽然不好,但总比死了强,肯请大王前往汉中。”我曾与人论秦汉事,谈及刘邦,言说:“刘三唯听人劝吃饱

饭耳!”刘邦难能可贵之处在于知己之短知彼之长,他不但听了萧何的劝,还烧毁了子午栈道,以伪示不复出焉。

古时登台,南望汉江,江水浩荡,美景如画。可历史告诉我们,刘邦并无心赏景,在新建的汉王宫里,他定是时时北望,想着有朝一日挥师北上,克定三秦。我想,刘邦此时的心境必是“坚守”二字,兵士们放弃可以,将领们放弃可以,谋士们放弃可以,谁放弃都可以,唯独我不可以!人生漫长,而又稍纵即逝,如果只看到眼前方寸,拘泥于一金一银,受缚于虚名虚位,怎能成就梦想?萧何说得对,胸中有丘壑,方能完成逆转。现在要做的,唯有沉默不言,唯有苦心经营。

悠悠两千载,悄然而逝。于今,古汉台的最高处唤作望江楼,楼分三重,它的前身是南宋的天汉楼,融南北建筑之长。游人们登上古汉台,当然不复有当年刘邦坚守的心境了,倒是增添了古台未减一分,而南望不见汉江的惆怅。大风起兮云飞扬,时间的脚步一同这风、这云,变化着登临者的心境。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望江楼东西两侧是象征时间的钟鼓亭。钟亭有铜钟,大而美,相传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石鼓亭内的石鼓,又名月台苍玉,说是刘邦的上马石。观此遗物,耳畔中响起的是楚汉相争的厮杀声。多年以后,刘邦的后裔刘备看到自己长久不骑战马,而髀肉复生,不觉潸然泪下。为何潸然泪下?也许他想起了高祖创业的艰难,想起了这块磨砺如镜的上马石。

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呜惊人。上马石最为荣耀的一刻,定是主人誓师北上的一刻。古汉台不远处有拜将坛。坛甚高,其上有韩信像,左手按剑,右手拖印,雄姿英发。汉家四百灵长祚,犹在城南夕照中。刘邦与韩信的际会,有萧何月下纵马飞奔的辛劳,有力排众议大胆起用新人的勇气,有“坚守”汉中“逆袭”关中的人生意。

望江楼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是古汉桂。南行,清水涟漪,乃清初所建镜吾池。“镜吾”,自照之意,照己之过失也,正合汉王苦心经营之用意。

镜吾池再南,为汉台南院,也称汉台碑林。书法史上尤为著名的“石门十三品”便陈列于此。我闲暇之际,常留心书道。翻阅《石门颂》碑拓,每每觉其质朴中不乏飘逸,今览真迹,更添奔放雄浑之感。再者,相传魏王曹操所书的“衮雪”二字,当真有江间浪涌之势。

字之品鉴,因人而异:览物之情,亦因人而异。陈子昂登幽州台写下的是“怆然涕下”的生命感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写下的是“凤去台空江自流”的人生孤独:而宋人张少愚登古汉台写下的是“留此一抔土,犹是汉家基”的历史评判。刘邦是逆袭中的王者,他将这忍辱负重之地“汉”,定为了日后的国号:可他万万没想到这当初不愿前住之地“汉”,竞成了沿用至今的汉族之“汉”。这或许是他“坚守”的最大意义了,远超皇位与江山。

编辑:韩琳

捧碗

孙文胜

几日前,妻买回几只新瓷碗,吃晚饭时她执意让我和孩子都要端上。我本来不太喜欢吃稀饭,说来也怪,那晚竟糊里糊涂地吃了一碗半。妻戏言:真顽童也!端了新碗,吃饭都变乖了。妻强调新碗的功用,我不由得就多看了几眼。这碗深腹圈足,温润莹净,一枚青花兀自绽放,还真是我喜爱的那种。

妻说:这些碗都是在流动小摊上买的,碗底多少都有些小瑕疵。你要喜欢,以后在超市买个好的吧。我说,行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何必苛求一碗呢!

事实上,许多时候我们吃饭要的是一种心情,而不是一只华丽的碗。试想:鸿门宴珍馐佳肴,金碗银筷可又有那个吃得心安理得?记得小时候,家里贫穷,母亲每周六下午才擀一次面条,其余时候吃的都是玉米面饴络或高梁面搅团(天天吃,真不觉得那是美食)。所以,每每看见母亲擀面条,我总是激动得手舞足蹈,仿佛到了年节。等到四哥烧开了水锅,母亲向锅里投面条的时候,我就端把凳子,小心地从案角的盐罐上取下我那只黑瓷小碗,洗了又洗,擦了又擦,生怕沾上一丁点儿污垢,搅扰了吃饭的心情。

农家人都知道食粮珍贵,置物不易。吃饭的时候,母亲总要叮嘱我好好坐着,把碗端牢固了。在陕西关中民俗里,碗是珍贵之物,有饭碗就有位置。故而,婚丧嫁娶大事里,碗时常是不可或缺的象征和标志。老人去世了,孝子会将一只盛满饭的碗摔碎,表示家里从此缺一口人了。迎娶新娘的时候,娘家人会给出阁的女儿送一副精致的碗筷,希望女儿以后衣食富足,生活美满。可见,能端上碗吃上饭,实在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中国古代有两句话:仓廪实而知礼节、饱暖思淫欲,也都和吃饭有关。可惜的是,就有些人端碗吃饭时欲望太多了,不但饭没吃好,心思恍惚,连碗也打碎了。这些打碗的人,大多是聪明人。他们不出众,似乎也端不上那么好的碗。但他们不约而同地都犯了一个毛病,那就是吃了五谷想六谷,吃了该吃的,还想贪占更多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没当过大夫,更不懂“望闻问切”的奥妙,但他讨过饭,当过和尚,在社会底层饱受过凌辱和苦难。这个“从小卖蒸馍”的经历,让他对于这种易犯的病症有着独特的思维和拿捏。他总结出了一个“新官堕落定律”,即初当官者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官当久了,就容易变得又奸又贪,纵观古今落马官员,似乎许多人都没走出朱元璋大嘴说出的轨道,碎了金钵银碗,落了个身陷图圄。

腐败的表现形形色色,根源上还是个人理想信念滑坡,宗旨意识淡薄,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作祟,没有真正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政绩观这个“总开关”。人能不能经受考验和诱惑,关键靠个人修为,靠自我约束,能否怀有敬畏之心。古人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日清、日慎、日勤”,讲的就是自我修炼,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

人生的幸福,莫过于内心淳朴。陕歌《大老碗》里唱到:

蹲在我的家门口端上大老碗,

油泼辣子biangbiang面盛在碗里边。

既能吃又能谝你看有多谄……

这首歌用的是方言土语,但热情率真,坦诚为人、干净做事者,必能体味到其中的胸襟和豪爽。

在我的故乡,人们吃饭时大多喜欢端着碗,蹲在村头的碾盘旁或大树下。他们端碗的方式,与其说是“端”,不如说是“捧”。我知道这是对劳动的敬重、对活着的感激、对生命的崇拜!因而,我捧着我的碗,不管它是泥是瓷,都期盼着能持久、稳定、心安。

编辑:韩琳



下一条:鲜为人知的“工农监察委员会”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