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打印

掂量好“无价”的社会价值

倪志良

最近,有西方经济学家公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有钱不一定买到幸福,但没钱通常让你感到更痛苦。确实,一定的经济基础是维持家庭幸福的基础,但有些东西却是金钱难以购买的。

中国人常说,“心安为乡”的温暖金不换,父母大爱千金不换,孩子诚敬千金不换,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包容、支持千金不换。这诸多千金不换的亲情,铸就了血浓于水的家风文化,也把感恩、责任、和谐融入华夏子孙的血脉中。跟亲情一样,健康、和谐人际、名望也无法得到准确的“定价”。恰恰是这些无价的“非商品”,决定着生活的质量与意义。忽视“无价”而致错配生命资源,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世界银行曾明确指出:竞争性市场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有效进行生产和产品分配的最佳方式。市场经济承认“个人效用最大化”“收入最大化”之合理性。家贫万事难,国贫易遭欺,发展是硬道理。但经济领域的金科玉律在文化、社会领域并非真理。个人效用最大化原则不能在生活中简单泛化,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更不能堂而皇之到处流布。亲情、包容、利他等若都被清晰标价,无价被有价庸俗淹没,生活之大美定会远离,生命之神圣定会坍塌。

草生一秋,人生一世。有的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奉献是其人生写照;有的人“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牺牲成就人生大义。从“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到“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再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美景、友谊、自由皆是无价之宝。这些价值拼在一起,构成的正是滋养我们、引领我们的精神家园。

无价之价,从社会角度而言更应重视。“当这个世界连最后一滴干净的水、一口干净的空气都没有了,钱还有什么意义呢?”一部热映电影如此拷问观众。良好生态环境一旦失去,再多的物质进步也弥补不了此中代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之德一旦丢去,我们将惨失共渡现代社会风险挑战的精神依靠。纯净的社会风气、崇高的道德水准、优良的生态环境,正是这些“无价”,让社会进步体现出应有的含金量。

思想影响着行为,过度强化有价之物在自我意识里的重要性,便会造成“心为物役”的后果,这种心理反映在个人身上就是“向钱看齐”,反映在社会发展上就是“唯GDP论”。“支持‘一碗汤距离’亲情养老居住需求”“诚实守信和企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源头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国人的这些真知灼见,反映出我国个人和社会的幸福观、发展观在优化转变。只有全社会都完成这种思想上的转变,我们才可以说“幸福来敲门”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在对名望、财富与生命的掂量中,悟出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道理。幸福经济学家理查德也曾感慨:“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误读导致了诸多西方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离婚率居高不下,居民家庭责任感缺失。缺少了“仁”“义”等核心价值约束而片面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最后谁都无效用可言。惟掂量好“无价”,生命方能至真,国家方能至善。

编辑:弓济元

扶贫措施贵在施

精准扶贫工程启动以来,虽然开局总体良好,但某些地方和部门也出现了配套措施严重虚置的问题。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帮扶责任单位及个人,除年初到帮扶对象家里“立此存照”之外,再没有任何接触,甚至迄今未与帮扶对象打过照面的也不乏其人;有的帮扶责任人变动工作后,也没与继任者做好对接,使得刚起步的帮扶工作出现断档。

导致精准扶贫综合配套措施虚置的根子,无外有三:一则有些领导干部由于缺乏真挚的忧民情怀,偏爱“嘴把式”、懒为“手把式”,将帮扶措施视为“向上好交差,向下有交待”的例行公事,以为只要发了红头文件、当众拍了胸、向外公示了,便可万事大吉。于是,这些领导干部佯装不知虚之危害、浮之后果,鲜有隔三差五强力督办、亲力亲为以上率下,以至刚过数月就连精准扶贫的具体安排也忘了,“一言九鼎”逐渐沦为了“一文不值”。

二则由于有些领导干部当初着手制定帮扶措施时思路俗套,只求谋“子”,不善谋“势”。有些基层领导干部罔顾现实,闭门造车,唱了高调,使得帮扶措施要么充斥着唯上色彩、冠冕堂皇、花里胡哨,要么隔靴挠痒、群众不领情,要么远远超出了必备的客观条件而无法付诸实施。

三则有些帮扶举措虽然不失科学严谨,但在具体实施中因切口欠准、入口过大、有失章法,加之缺乏那股不讨巧、不浮躁、不动摇的“三不”韧劲。时常“始于易而止于难”,从而形成诸多障碍,困局凸显,骑虎难下,半途抛锚,人为烂尾。

措施措施,“措”即筹划,“施”则施行。“措”的目的是为了“施”,只“措”不“施”等于白“措”。常言道,不要看公羊叫得厉害,要看它过河的本领。各级若让扶贫措施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强化在会议上、呈现在橱窗上、检验在汇报上”,固然不失口若悬河、娓娓动听,却在最为关键的“施”字上犯迷糊,唯有哗众取宠之意,毫无脚踏实地之功,更罕有精准问责之为,即便再好的措施也无法为精准扶贫指标兜底。

浮躁一分,到处便招忧悔;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民诉多求,社情复杂,尤其精准扶贫工程不可指望一蹴而就。让帮扶措施不虚置,我们就得像君子一样时刻看重自己的行踪,而非效仿孔雀总是顾及自己的花翎。更要自觉摈弃那种手执拂尘、飘如游云、空谈玄理、别无长技的“魏晋遗风”。努力克服“脚上缺土,心中少谱”、随意倒腾、脱离实际等毛病,努力克服好大喜功、布景做秀、欺上讹下、夸大说满、虚头巴尾的毛病,努力克服怀忧丧志、触难即退、患得患失、一暴十寒、“小鱼小虾没抓着,早早垂手上岸坡”的毛病。古人云: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我们多些民本萦怀,难事可变易;少了社会担当,易事亦变难。

一位西方哲人说过: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将来。我们不妨将年初制定的扶贫规划定期拿出来接受“体检”,这有助于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轻看成效榜单,反躬负面清册,把准实践脉动,冷静面对问题,及时补齐短板,着力治愈痛点,尽量给自己多留点“转圜”空间。唯其如此,才能确保扶贫攻坚百战不殆,硕果累累,落实不落空。(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弓济元


上一条:信息
下一条:长武县:挺纪在前 抓早抓小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