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
打印

金 碚:改革尤须强化三个意识

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些领域的改革甚至呈现胶着状态。只有忘我担当、不容特权、守信惠民,坚定执着地推动改革,才能突破思想障碍和利益藩篱,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成功。忘我担当。改革的收益巨大,风险也巨大。因此,凡改革不可不担当、不可不担责,如果患得患失就难以成就改革。只有忘我担当,真诚推动改革,才能为改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当然,全社会也要形成理解、宽容和支持改革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不容特权。以改革之名谋求特权私利是改革之大忌,因为它破坏了制度的逻辑一致性,以紊乱的双重标准捆住别人、放纵自己,大大降低了改革的效果与公信力。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改革者无论个人贡献再大都决不谋求自身特权,而是把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利益都置于公正合理的制度框架之内加以约束。权力越大,自律意识就应越强。守信惠民。改革成功与否,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评判。所谓主观评判,就是不同人群对改革的认同感,它决定改革的信誉。只有体恤民情、尊重民意、敬畏公论,才能赢得长久的信誉。改革的信誉至关重要,因为改革的受益面越大,新制度的生命力就越强。只有把为企业松绑、为人才松绑、为创新松绑的具体举措落到实处,才能打动人心,彰显改革之真诚。只有以最大的真诚推进改革,使人民对改革广泛认同、在改革中普遍获益,才能达到改革的根本目的。 (来源:《人民日报》)

常 健: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特点鲜明

2016年9月29日,中国政府公布了第三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显示了中国政府推进人权保障的坚定信念,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继续向更高水平健康发展。在指导原则上,在依法推进、协调和全面推进、务实推进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平等推进和合力推进原则,形成了体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道路特色的五大原则。本期行动计划在人权保障的措施和手段方面更注重精准和实效。在内容方面,本期计划增加了“财产权利”专节,提出要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本期计划对人权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明确、更具体的要求,将人权知识纳入党委(党组)的学习内容,列入各级党校、干部学院、行政学院的课程体系,列为法官、检察官、警察等公职人员入职、培训必修课;把人权知识纳入国民教育内容,面向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开展人权知识培训;继续支持高校开展人权通识教育,设立人权理论研究国家科研专项;支持新闻媒体设立人权专题频道或栏目,普及人权知识,传播人权理念。本期计划要求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人权领域工作,表达中国的人权主张,全面参与联合国人权机制工作;与人权理事会特别机制开展合作,继续推荐中国专家竞聘特别机制;支持和推动民间组织参与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作出民间贡献。 (来源:《光明日报》)

徐 焰:鼓吹历史虚无主义者居心险恶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观念多元化和信息传输渠道多样化,大众表达意愿有了不少方便窗口,同时也使鼓吹历史虚无主义的种种恶毒谬说有所泛滥。境内外敌对势力在舆论领域展开的攻势中,重要一点就体现在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为被打倒的反动势力扬幡招魂,并抹黑和丑化为创建和保卫新中国而奋斗的英雄。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法院对邱少云烈士胞弟邱少华起诉孙杰(网名“作业本”)、加多宝(中国)饮料有限公司一般人格权纠纷案一审公开宣判,用司法方式捍卫中华民族英雄,揭露和抨击少数人抹黑民族英雄、伤害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恶劣行径。很久以来,网络和其他一些媒体上不时出现打着“揭秘”“考证”等幌子散布谎言谬论的现象,对社会公共价值观、人生观都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毒害青年一代的心理。深一步讲,这些邪说谬谈对历史已不止是“虚无主义”,而是一种反动,其目的是想否定新中国建立以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那些别有用心者想否定和歪曲的历史,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领域,攻击的主要目标指向革命领袖和英雄人物,为之歌功颂德的对象又是被中国革命打倒的反动统治者、恶霸和反共将领,这正反映出特定的现实指向和反体制的意识形态诉求。按照这些谬说,当年革命领袖发动的政治斗争都是错的,像邱少云这样的英雄要么是虚构、要么是“傻”,依此逻辑的自然推论就是不应该建立和保卫新中国。如此解说历史,就是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其居心不是昭然若揭吗?虽说在改革开放后的新社会环境中不能再过度强调阶级性,对意识形态的斗争却仍不可忽视,还要警惕敌对势力的心理舆论攻势。我国的法律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障,对那些旨在反对新中国和扰乱社会思想的言行自然要依法处理。打击这种恶浪,思想文化领域才能让正能量压倒邪说,从而使激励人民的“正气歌”能长久传扬。 (来源:《环球时报》)

蒋德海: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的政治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成为我国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主旋律。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助于我国经济建设巨大成就转化为公民的政治认同,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伦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治认同政治伦理的首要原则是公平正义。我国由于长期封建社会的影响,“官本位”、特权意识及民主政治发展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民的政治认同。为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改革开放成果的转化,要将改革开放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成果转变为公众认同的公平正义,并以此为目标推进公民政治认同。以公平正义促进公民政治认同,要加大力度改革各项不平等的社会政策及制度,促进社会和经济生活更加平等。(来源:《社会科学报》)


上一条:宝鸡市:把“严”字贯穿到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实际中
下一条:35名“红通”归案 国际反腐新秩序逐步建立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