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
打印

学习领会“七一”讲话,坚定文化自信之五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培育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脉络。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文明结合起来,带领中国人民赢得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胜利。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从来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什么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因为它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迎难而上、坚不可摧的意志。中国的先进分子都表现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气概。正是藉由不屈的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才能顽强走到今天,书写出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伴随着中华文化DNA的延续,伟大的民族精神世代相传,流淌在每一位华夏儿女身上。哪怕无数次遭遇自然灾害、外敌入侵和战乱的苦难,中国人民也从不屈服,而是挺起脊梁、奋起抗争,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重新站立起来,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的时代,继承了我们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以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充满坎坷、并不平坦,既要面对外部挑战,又要纠正内部的错误,付出过高昂的代价。在革命年代,党内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教条主义,把“本本”“条条”奉为圭臬,外国顾问来指挥中国的革命战争,导致革命力量在红区损失百分之九十,白区几近百分之百,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开启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样才能掌握中国的命运。山沟沟里出马列主义。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分析中国革命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写下一篇篇光辉著作,孕育出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那些土窑洞前,老一辈革命家不拿稿子、不用话筒,全凭嘴巴讲、嗓子喊,把革命理论用简单质朴的语言讲清楚、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让不识几个大字的工农战士懂得了矛盾论、实践论,学会了“一分为二”看问题,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浓缩与延续。

一进中央党校,就看到“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唤起对我们党的历史的思考。1941年,毛泽东提出中央党校校训“实事求是,不尚空谈”。从延安到北京70多年,“实事求是”这四个字一直在中央党校熠熠生辉。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我们党的思想灵魂,应当融进共产党人的血液,成为制胜的法宝。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什么时候实事求是多一点,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一点;什么时候背离了实事求是,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就会遭受挫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实现伟大复兴必然会面临风险和挑战,最需要的就是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我们党历经千辛万苦,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关键还在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只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出发,坚定民族自信,发挥我们的优势,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到达胜利的彼岸。

学习领会“七一”讲话,坚定文化自信之六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就是历经劫难、义无反顾,置之死地之后重获新生。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历程。正是中华文化亘古不变的涅槃精神,赋予我们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自信和力量。

苦难辉煌的历史命运,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生命禀赋和生存勇气。从盘古开天地起,我们的祖先就与大自然进行不懈的抗争,与入侵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搏斗,遇到过空前危机、历经无数牺牲,但从未绝望、从不放弃。中华民族的历史一脉相承,有连续的文字记载和文物遗存作为印证。百家姓可以追溯到上古,大量地名变迁都有文献可供考据,西部的乡音整理出来就是文言文。金石甲骨、摩崖石刻、铜器碑铭、竹简帛书,只要保存下文化的种子,就能够重生,继续自己文明的进程。世界上多少古老文明或湮灭、或中断,唯有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遗产,正是以这种极为深重的方式,磨砺出的民族心性和精神。5000年历史变迁,中华民族英雄辈出、铭刻史册,始终激励着我们民族继往开来。

血与火的洗礼让一个民族更加强大,也让一个政党更加成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逆境中崛起,在绝境中重生,创造了许多人间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一步步走过来、一仗仗打出来的,党领导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冲破围追堵截,在战略转移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改造,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民族的品格和信仰的力量。新中国成立67年来取得的成就,同样是一项项干出来的。在一个民不聊生、经济崩溃、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埋头苦干,为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打下基础。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冲破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杀出一条血路,激发出民族的空前活力,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时代在变,条件在变,但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始终没有变。

涅槃的过程注定要经受考验。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是顺顺当当的,都要付出巨大代价,有成长的烦恼,也有成熟的烦恼,发展起来后遇到的问题,不见得比没发展的时候少。西方发达国家历经几百年才实现现代化,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至今依然困扰着他们。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到今天的繁荣昌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后面的每一步都会充满挑战。13亿人口的大国,再大的成绩平均到每个人头上也是小数字,而再小的变化汇集起来就是大变革。挑战与风险、问题和困难,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标准定得高,时间尺度就要拉长。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注定充满艰难曲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应当坚信,13亿人的脚步,足以踏石留印。

学习领会“七一”讲话,坚定文化自信之七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谈现实、想未来,都不能忘了历史。历史不容割断,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中华民族的历史,记载着我们从哪里走来,告诉今天所处的历史方位,昭示未来的发展方向。现在有些人刻意在有定论的历史问题上做文章,任意剪裁、歪曲历史事实,混淆是非,否定党史、国史、军史,丑化民族英雄和人民领袖,忘记了国家没有主权、民族没有尊严的感觉。有些人对中国的文化一知半解,对西方文化也是半解一知,既没搞清楚西方,也没搞明白东方,食洋不化、言必称希腊,好像月亮都是人家的圆,用哗众取宠的话语忽悠年轻一代,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有些人不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历史,而是割裂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联系,漠视祖先馈赠的财富,夸大现实的问题。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数典忘祖,背叛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不可能赢得未来,反而可能重演历史的悲剧。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一个国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也融汇着一代代先辈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否定自己的历史,民族就无法安身立命。对历史应当多一份尊重、对文化要多一点思考,实事求是地学习、认识民族的历史文化,始终对自己的列祖列宗心怀敬畏和感恩。一个人最自不量力的就是背叛祖先,对民族的历史文化搞虚无就是不肖子孙。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就在历史文化的深处。每当中华民族遭遇生存危机,总有志士仁人和风骨犹存的文化大师挺身而出,复活民族的历史记忆,焕发民族文化尊严。在国家和民族蒙受苦难和屈辱之际,王国维等学者开启甲骨文研究,唤回民族自信,为探索民族复兴之路提供精神力量。历史不可能是非黑即白,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历史。对祖宗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否定历史、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了文化的根。只有经常进行历史的回放,尊重历史传统、唤醒民族精神,才能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厚植文化根基。

如何看待历史,决定了如何对待当下和未来。每一代人不仅要继承历史留下的资产,也要承担负债,光要正资产不要负资产是不可能的。中华民族的财富在于有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文明,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正资产远远大于负资产。任何文化中都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共产党人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一贯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共产党忠实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结合起来,摆脱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束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中华民族就必将无往而不胜。

学习领会“七一”讲话,坚定文化自信之八

不忘初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党的十八大确立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昭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要不忘初心、不负历史使命,永葆赤子之心。

泱泱中华,薪火相传,历史文化的DNA渗透在每一位华夏子孙的骨髓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主张和而不同、博采众长,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与其他文明和谐共生,又保持自己文化的底色,沿着本民族的道路不断发展。任何外来文化进入都要被同化,否则就无法立足;无论身处何方,讲着哪种语言,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身上依旧流淌着民族文化的血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歌里的这句歌词,时刻警醒要保持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越是到了危难关头,中华民族就越能凝聚起来,像山一样,挺起民族的脊梁。即使一时被外敌侵入,就是亡国也灭不了种,我们的国家都能够渡尽劫难、重整山河。这种力量和自信的底气,正来自民族文化的深处,培育出中华儿女“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1840年以后遭遇的最危险时刻,反而激发出我们民族的力量,无数志士仁人探索救亡图存道路,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尽艰难、淬火成钢,使国家和民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历经革命、建设、发展、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人矢志实现民族复兴的初心从没改变、信念从未动摇。

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源泉。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初心,融进共产党人的灵魂。毛泽东等许多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中华文化的浸润,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展现出为国为民的情怀和风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弘扬民族文化,培育出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增强了中国人的骨气和信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一名共产党员在入党时,都要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宣誓。拳头代表的是拳拳之心,入党誓词是发乎于心的承诺。“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的誓言,就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心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忠诚、干净、担当每个字都与心灵息息相关。一切的奋斗背后都是心性的磨练,所有的考验最终是为了明心见性。要时刻牢记入党誓言,时时处处磨练自己心性、增强党性,坚持不懈向着高标准努力,把入党的誓词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国家、民族的崛起归根到底是文明的复兴。我们应当感恩并珍惜蕴藏在历史深处的文化自信,坚信毛泽东同志的预言,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编辑:韩琳


上一条:省级单位驻旬邑扶贫团联席会议召开
下一条:“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马怀德解读国家监察委员会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