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
打印

陈云巧用报刊整顿党纪

张伊丽

1937年,陈云任中央组织部部长,各地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得到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党员的成分和思想问题也相继突显,特别是“刘力功问题”的出现,使陈云对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刘力功,1938年入党,曾分别在抗日军政大学和中央党校学习。当组织安排他去基层锻炼时,他不服从安排,坚持要进马列学院或回原籍工作,还以退党相威胁。组织上多次找他谈话并耐心进行说服教育,他却依然拒绝执行党的决定。最终,中央党务委员会开除了他的党籍。

围绕“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党籍”的问题,陈云组织延安各机关、学校开展了一场讨论,并在1939年5月23日写了《为什么要开除刘力功的党籍》的文章发表在《解放》第72期上。在文章中,陈云通过剖析这个典型事例,论述了共产党员要加强党性锻炼,特别是遵守党的纪律的极端重要性,由此引发延安机关和学校的极大震动。一些要求重新安排工作的干部、学生,主动撤回请求;一些分配工作还未到岗的干部,立即打起背包出发。延安一时出现了“三多三少”的现象:讲个人要求的少了,服从组织分配的多了;图安逸比享受的人少了,要求到前线和艰苦地区锻炼的人多了;自由主义现象少了,严守纪律的人多了。一个遵纪守法、团结奋进的气氛悄然兴起。

5月30日,陈云在《解放》第73期上发表了《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提出了党员的六条标准:第一,终身为共产主义奋斗;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挠地执行决议;第五,做群众的模范;第六,学习。这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对党员标准的完整概括,对党员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所提的六条标准,一直成为广大干部、党员在整风中自我检查、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重要依据。

编辑:弓济元

况钟:清风两袖的“糊涂官”

张 笑

看过《十五贯》的人都知道,里面有个坏人叫娄阿鼠,有个断案如神的青天大老爷叫况钟。况钟是明朝中叶人,曾任苏州知府。他不但为官清廉,而且对于腐败有自己独到的手法。

苏州历来就繁华富庶,因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说。地方好,来的人就多。明朝时,这苏州府里都是些什么人的天下?主办织造的太监,往来于沿江沿海的卫所军官,地方的乡宦豪富,哪个你也得罪不起。因此这里税粮繁重,官吏奸贪,百姓困苦,逃民“接踵而去,不复再怀乡土”。所以做苏州的百姓苦,做苏州的知府难。

况钟上任前,宣宗皇帝朱瞻基(就是那位爱逗蛐蛐的宣德皇帝)不仅设宴为他饯行,还特别给予“敕书”,特许他直接向皇上选送奏章,规定他“凡公差官员人等,有违法害民者”,可立即“提人解京”法办。

况钟一到任上,并没有立即拿出皇帝的“敕书”。因为他知道那些贪官污吏都十分狡猾。于是他故意装扮成一个愚蠢无知的庸碌官僚姿态。属官和府吏报来的材料,他都一切照准。下属们都认为来了一个糊涂官,继续胡作非为。有个时任苏州通判的官员更是玩忽职守,对况钟甚至还要欺侮。人家况钟不计较,照样装聋作哑。

但这些人没想到的是,他们所干的坏事,况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一个月后,况钟忽然下令:府衙属官和府吏全部到大堂听审。当人员到齐后,况钟仪表威严,懔然升堂,当众大声宣布:某一天某官员在某一件事上受贿多少,某一天某官员在某一件事上受贿多少。同时况钟还亮出了皇帝的“敕书”。满堂官员都大惊失色,这才知道中了况钟的欲擒故纵之计。但事已至此,也只好一一低头认罪。况钟当众处死了六个贪污不法的胥吏。随后又对苏州府管辖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出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余人。郡中不寒而栗”。经过这番整治,属下的官吏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

况钟的前任知府对讼案累年不决,很多囚犯都死在了监狱里。况钟上任后,着手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轮流审问案件,不到一年,他对1120余名重囚全部审过,老百姓没有了冤屈,都说况钟是包龙图再生。

况钟生活简朴,不拿不贪。史称,他在治理苏州十三年的时间里,“内署肃然,无铺设华糜物”,餐桌上也只是一肉一蔬。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明正统七年(1442年)12月,他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况钟曾有诗云“清风两袖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棉”,这也就是“两袖清风”的出处。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编辑:弓济元


上一条:8类食物竟是天然钙片
下一条:信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