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梁凤仪应邀到北京大学作报告,时间是下午3点。当天上午她应邀参观了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拍摄基地后,觉得时间还很充足,就和央视工作人员一起共进午餐。谁知乘车去北京大学的路上一路堵车,结果迟到了1小时。走上讲台,看到台下黑压压坐满的同学,一种歉意袭上心头。尽管主持人一再强调“梁老师迟到是因为塞车”,但她依然真诚地说:“各位同学,梁凤仪在此向大家诚恳道歉。以后在经常堵车的大城市,如遇重要约会,我会提早到达现场。知过而想办法改善,是赔偿过失的最好办法……”梁凤仪的一席话,不仅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更赢得了大家发自内心的谅解与敬佩。
把错误揽到自己的头上,而不是找借口敷衍塞责,这在古代叫“罪己”。在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查的最早的勇于“罪己”的人是秦穆公。他由于称霸心切,竟然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率大军偷偷越过晋境去攻打郑国,蹇叔、百里奚哭谏而不能止。结果,郑国没打下来,回师途中在崤山还中了晋军的埋伏而全军覆没,孟明视等三将只是侥幸逃脱。
盂明视等人回到秦国,秦穆公穿着丧服,在城外等候。他对着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没有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害得你们吃败仗,受侮辱,这是我的过失。”并且,还在朝堂之上公开承认自己的过错,在全国范围发“罪己诏”,自誓将改前过,用贤人而荣国家;由此可见秦穆公的襟怀、勇气和智慧了。有此度量宏广和关爱下属的君王,想想属下怎能不为他卖死力呢?两年之后,孟明视等三将领率大军东渡黄河,背水一战,把晋军打得落花流水,再不敢与秦军抗衡。此一役,不但雪了崤山之战的耻辱,还从此奠定了秦国霸主的地位。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管是现代的梁凤仪,还是古代的秦穆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具有“罪己”的襟怀和勇气,也正是因为他们敢于“罪己”,敢于改过,所以,才赢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从而成就了自己。由此可见,敢于“罪己”的人不仅仅只是襟怀宽广的人,往往也是前程无量的人!正像秦穆公所说:“若能改过自新,功业则如日月并行天地!”这或许就是“罪己”的效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