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后周恩来为何迟至西安
打印

西安事变当天午夜,毛泽东让周恩来日内即去西安。但由于张学良态度的变化,尤其是始终不肯明确飞机降落的具体时间,致使周恩来迟至17日晚才到西安。这表明事变后的局势是多么的复杂和险恶,更表明周恩来肩负的使命是何等的沉重和艰难。

西安事变一发生,蒋介石尚未就逮,张学良就迫不及待地于事变当日清晨致电毛泽东和周恩来,报告事变成功,同时,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共产国际书记处:叶剑英、王稼祥已去西安,恩来日内即去。从电文看,毛泽东是让周恩来在13日就赶往西安抢得先机。但令人费解的是,最早得到消息的周恩来直至 17日晚才到西安。

张学良对毛泽东的要求不表态

西安事变发生后,约定俗成的说法是张学良就立刻电报邀请周恩来赴西安解决难题。但是,从12月12日的文寅电起至12月17日周恩来到西安为止,西安与保安之间来往的电报中,不仅没有一份张学良对周恩来的邀请电,而且恰恰相反,都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反复向张学良提出赴西安的要求。

事变当天张学良从西安发往保安的文寅电中,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蒋之反革命面目已毕现,在简单叙述了有关情况后又问“兄等有何高见?速复。”这是张学良的文寅电中对保安方面的询问而不是邀请。

毛泽东收到张学良的文寅电立刻复电,嘱咐张学良“蒋介石必须押在兄自己的卫队营里,且需严防其收买属员,尤不可交其他部队,紧急时诛之为上。”最后又特别提出:“恩来拟来兄处协商大计,如何,盼复。”毛泽东显然对张学良不太放心,因此决定让周恩来前往西安。

从文寅电的“速复”看,张学良在事变当天确实急于知道来自保安的高见,必定会像以往那样,迅速派出飞机迎接周恩来。但从13日起,张学良的态度却突然发生了变化。

13日,毛泽东周恩来没有等到答复,就在给张学良的电报中再次提出:“国际方面弟等已有所布置,详容后告。恩来拟来西安与兄协商尔后大计,拟请派飞机赴延安来接,并求杨虎城兄电知延安驻军密为保护,如何,盼复。”对于张学良的沉默,保安方面深为不安,因为红军的电台已经得悉苏联的广播,估计张学良也已经初步了解了苏联方面的不支持态度。

张学良没有理会保安方面的催促,却在13日首先邀请了冯玉祥:务期迅即命驾来陕,共决大计,力挽危舟。同一天,当端纳致电张学良要求来西安时,张学良立刻复电发出了邀请:“此间态度一贯,君能来此一视,甚佳。”

周恩来准备骑马上西安

14日,张学良终于回电保安,此电最后一句是:红军恩来到延安时即派飞机前来。此份电报一改以往兄或同志等亲密称呼,代之以保持距离的官方字眼红军恩来,在张学良以往发给保安的电报中恐怕它是绝无仅有的。但是,张学良14日的电报竟然没有像以往那样约定飞机接人的具体时间,这就给周恩来增添了不少麻烦。

15日,毛泽东立刻电告张学良:恩来本晨出发,明十六日晚到肤施。同一天,毛泽东又致电张学良:闻兄之前顾问英人端纳有来陕说,如宜经过端纳停止南京正在发动的内战,并争取英国同情,乘端纳返宁,派人同去,与何应钦孔祥熙陈立夫三人接洽。照理,对这种电报应该回电确认,但张学良又是一声不吭。

16日,当周恩来到达肤施时,不仅没有见到理应等候的飞机,连肤施县城的大门也没有打开。周恩来见无人接应,更无飞机,为了争取时间,不得不一面向毛泽东告急,一面准备于17日骑马上西安。

17日凌晨1点,一直保持沉默的张学良终于回电保安:“电均奉悉,现此间诸事顺利,一切恩来兄到后详谈。再国际对西安之革命有何批评,乞告。”这份电报反映了张学良当时极其复杂的心情,他又恢复了以往的恩来兄称呼。这表明木已成舟的张学良经过再三考虑,对苏联的态度还抱有一丝希望,因此最后没有拒绝周恩来赴西安的要求。

但令人奇怪的是,张学良在电报中依然没有明确告诉毛泽东是否派出飞机,以及飞机降落肤施的具体时间。这种奇特做法一再出现,绝不是张学良无意中的疏忽,很可能反映了张学良当时非常复杂的心态:飞机我已经派出去了,能不能接到周恩来就看天意了。

17日清晨,周恩来一行按照预定计划策马蓝家坪向西翻山,沿着崎岖的山路,绕过肤施城,到达杜甫川时已近中年。正准备继续沿着公路向甘泉行进时,突然听到飞机的声音。周恩来一把勒住马的缰绳说:“这一定是张学良的飞机又来接我们了,赶快折头返回肤施。”

张学良态度微妙变化的原因

由于苏联政府不仅没有像张学良所预期或所获承诺那样的支持,反而旗帜鲜明地进行了强烈的质疑和公开的谴责,迫使张学良不得不重新考虑事变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但是,张学良对保安紧急时诛之为上的建议还是认真考虑的。周恩来到西安的当晚与张学良会谈后,在致毛泽东并中央的第一份电报中,就非常含蓄地说:“张同意在内战阶段不可避免围攻西安前行最后手段。”12月18日,周恩来又致电毛泽东并中央:宜极愿听我们意见,尤愿知国际意见,彼衷心甚虑因此内战绵延,有碍抗战。周恩来的这两份电报非常重要,起码反映了两个问题:周恩来及时报告了张学良的基本态度,让毛泽东放心;张学良已经从突然的变故与失望中冷静下来,开始面对现实并及时调整了心态与策略。

张学良为何突然消极对待周恩来赴西安的要求,究其原因:莫斯科舆论的公开指责,共产国际指示的变卦,共产党不得已的退避和国内民众的一致反对,都是张学良原先没有估计到的,其苦闷冤屈,甚至一种被欺骗的感受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对于这种被欺骗的感受,有历史当事人作了更直白的回忆:苏联的抨击使张学良对中共也有点怀疑。一次,张学良拿着内容载有苏联评论事变的新闻记录下楼,宋黎在楼梯下面给他让路,听见张学良似乎自言自语,说:我对待他们那么好,他们却这样对待我。换句话说,张学良在准备事变的过程中,根本就没有正确认识莫斯科和共产国际。


上一条:人到四十的感悟
下一条:解析中央新常委亮相背景国画《幽燕金秋图》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