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工作中,无论是化挑战为机遇,还是推进政策措施落实,成事都在人,人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缺乏进取心和责任心,工作标准不高,满足于一般化,甘于平庸、庸庸碌碌的精神状态,既与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职责极不相称,也有违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的期待。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着力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其中,庸位于多种不良风气之首。
庸官,自古有之。但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尽相同。当前,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思想平庸、能力平庸、工作平庸。有的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其位不谋其政,安于现状,有了问题不担当,遇到矛盾绕道走;有的“怕”字当头,谨小慎微,墨守成规,只做保险事,不探新路子;有的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精神萎靡、得过且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凡此种种,皆一个“庸”字在作怪。
对庸官,群众说他们是“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庸的干部虽然只是少数,但负面影响大。如果让庸官大行其道,就会助长一些干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谋人不谋事”甚至投机钻营的心理,挫伤那些敢抓敢管、埋头干事、开拓创新干部的积极性,结果贻误的是科学发展良机,丧失的是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瓦解的是党的执政根基。
少数领导干部甘于平庸、庸庸碌碌、无所建树,固然是一种顽症,但并非毫无顾忌,无“药”可治。事实表明,庸官有“三忌”:一忌见群众,二忌严管理,三忌丢帽子。这“三忌”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治庸的三副良方妙药。
一是坚持群众路线,把评判干部的标准交给群众。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对庸官的种种行为,群众看得最清楚,感触最深切,最为痛恨。群众路线坚持得越好,群众的民主参与程度越高,庸官就越无立足之地、藏身之处。干部干得好不好,群众心中有杆秤;干部能用不能用,应看群众认可不认可。只有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中来,真心实意听取他们的意见,才能让更多的干部以“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感想事、谋事、干事、成事。
二是从严管理要求,有责者必须严格问责。对领导干部来说,职、权、责是统一的,有权必有责,不能只当官不履职、不负责。现在有些地方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和软,甚至干部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偏差、作风上出现严重问题,也很少批评教育,很少追究责任。要通过严格管理,促进和监督干部正确履职、秉公用权、认真负责,否则就容易出现庸官、太平官乃至贪官。只有分清优劣,严明纪律,严明奖惩,让干好干坏不一样,干部队伍才有朝气、正气,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才有信心,各项事业才有希望。
三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用人机制。职位、权力是庸官的命根子。又想当官,又怕担当,又怕丢帽子,是庸官的心病。只有落实民主、公开、竞争、择优要求,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营造“能者上、庸者让、绌者下”的用人导向,提拔重用那些敢于负责、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干实事的干部,才能让工作平庸者有压力、坐不住、不再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