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解放西藏的后勤决策
打印

  西藏和平解放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导下进行的。由于当地特殊的政治社会状况和险恶的地理交通条件,进藏部队的补给供应是否通畅,成为能否顺利解放西藏的关键。毛泽东对进藏部队的后勤保障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正确决策。

邓小平于1950721日曾谈道:“毛主席对西藏问题就确定了两条,第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第二是进军西藏‘不吃地方’。”“不吃地方”成为部队后勤保障的总方针。根据这一指示精神,西南局、西南军区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组织后方运输。首先,组建了支援运输司令部,并着手建设甘孜后勤基地,在雅安至甘孜沿途设立兵站。同时,“不惜一切代价”突击抢修雅安至甘孜路段。除了已通公路的地段用汽车、马车运输外,还组织了大批牦牛运输物资,支援进藏部队。另外,还加大了部队人员的携行量。进藏部队的运输补给是按人头逐日计算的,战士除武器装备外,每人要携带10天的粮食,平均负重七八十斤。

19515月,“十七条协议”签订之后,部队由昌都向拉萨继续前进,运输补给线不断延长,粮食和物资供应越来越困难。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一面进军,一面筑路”的方针,决定修筑康藏、青藏公路。西南局、西北局陆续投入了11万部队和筑路工人、藏族民工以及800多名技术人员,经过4年多的艰苦劳动,于19541225日使两条公路同时通车拉萨。康藏、青藏公路通车后,每年由汽车运入西藏的粮食、物资约10万吨,基本保障了进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的物资供应。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站稳了脚跟。

筑路是解决进藏部队运输补给的关键,但道路的修建需要较长的时间。毛泽东又适时提出了“生产与筑路并重”的方针,指示前方部队在进军的同时,开展生产自救。据统计,从1951年冬到1954年冬,进藏部队共开垦荒地61000亩,修水渠20000多米,收粮食35万多公斤,土豆76万多公斤,蔬菜600多万公斤,缓解了物资供应危机,帮助部队熬过了进藏初期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由于西藏的贫困,粮食问题是当时西藏上层最大的担心和阻止解放军进藏最主要的借口之一。“不吃地方”化解了西藏上层的担心和恐惧,促进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顺利实施;向西藏修路在从根本上解决进藏部队物资供应的同时,也改变了西藏长期封闭的状态,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进藏部队和进藏工作人员开荒生产,更是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还产生了良好的群众影响。上述方针政策的执行,直接而有力地争取了民心,促进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顺利实施,而且发展了西藏地方经济,增进了民族团结。

(据《党的文献》)

 

 


上一条: 六十年前的“中国道路”
下一条: 反腐败应跟上舆论倒逼的节奏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