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者不能总是曝光后才出击
打印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些企业的违规违法行为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国家质检总局对此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在晚会播出当晚连夜赶赴现场开展执法检查,对晚会曝光的天津锦湖轮胎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宝洁纸业及晨光造纸厂霸州分厂等,迅速组织了执法检查。

“连夜赶赴现场”,监管部门的反应确实够“迅速”,甚至可用“神速”来形容;翌日,被央视曝光的锦湖轮胎13张认证证书就被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暂停,可谓很给力。可是,弱弱地问一句:此前你们都干吗去了?

君不见,公共安全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公众每每看到的总是有关部门的四段式套路表演——“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严肃查处”、“举一反三”……表面功夫做足,病灶并未祛除,悲剧不断重演,成为中国式监管的宿命。此番被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曝光的河南“健美猪”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早在10年前,“瘦肉精”问题就被媒体曝光,9年前农业部就发文禁止使用“瘦肉精”,可“瘦肉精”就是阴魂不散,十年来同类事件从未消停过,致消费者中毒的事件也时有所闻。前往河南督导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全国每年出栏生猪在6亿头,面对如此大的数量,“只要是抽检自然会有漏洞”。

面对这番说词,公众自然要推敲:既然抽验有“漏洞”,为什么不全面检验?6亿头猪的数量固然不小,可监管部门的人还少吗?实际的情况往往不是因为人手不足导致疏于监管,而恰恰相反,多头监管(一次联合行动往往要出动几个乃至十几个部门),政出多门,相互推诿,人浮于事,以致出现无人监管的现象。

经过多年“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早该知道“石头”在哪,“漩涡”在哪,不用继续摸下去。譬如说食品安全监管领域,近年来,法律法规建设常有动作——最近修改的刑法还规定在食品安全领域的严重犯罪可处以极刑,相形之下,倒是执行层面的体制建设逡巡不前,问题年复一年,积重难返。一个多头管理,就嚷了许多年,至今问题依然。

近年来被揭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几乎都发端于新闻媒体。只是媒体不是监管部门的探子,没有责任也不可能把触须伸到公共安全的每个角落,把所有问题都一一曝光,再让监管部门穷追猛打;在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势下,如果监管部门总跟着媒体打游击,记者指哪就打哪,东一枪西一枪,而不是主动出击,织牢防护网,各类公共安全事件何时是尽头?■(据《广州日报》)

 


上一条: 晒退贿清单 “高调”可以有
下一条: 官方微博 莫成时髦秀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