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廉吏治家故事
打印



  书诫训子

  唐朝宰相房玄龄世代居官,其父房彦谦“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他对房玄龄说:“人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房玄龄继承其父素俭清白的家风,深得皇帝李世民器重,任宰相15年之久,位高权重,其女为王妃、子均驸马。房玄龄为官谨慎,他专门搜集古今名人家训,逐条书写在屏风上,用这些家训来约束子孙后代的行为。

  家训勒碑

  宋代包拯认为清廉是为人做官的根本。他曾写了一则《家训》刻在石碑上,立在庐州老家的堂屋前面。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身教言传

  北宋名臣、知名史学家司马光,一生以“俭素为美”、“不喜华靡”,他还以自己的“慎言”“慎行”影响着自己的子女,时时告诫子女要懂得“俭则久,久则平,平则稳”的道理。在《训俭小廉》一文中,司马光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向儿子们讲述尚廉节俭的道理,他在文中提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堪称治国治家警语名言。

  寄诗勉妻

  明代南安(今江西大余)知府张弼,律己爱民,治绩甚著,善诗文、工草书。他不但自己为政清廉,还严格要求自己家人。曾写一首《寄内》诗,谆谆嘱咐妻子:“莫把肥甘习口馋,清白传儿无我愧。”

  (摘自《档案时空》)

  


上一条: 老舍反贪
下一条: “人生如书”漫议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