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陆佃解编著的《鶡(音:he)冠子》一书中记录的“扁鹊三兄弟治病”的典故,不仅使愚对扁鹊谦逊的态度、虔诚的信念和精深的见解大为折服,而且还引发了愚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
“扁鹊三兄弟治病”的典故是:魏文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哪一位治病最好?”扁鹊回答道:“长兄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文王继续问:“你何以最差?”扁鹊说:“我长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铲除病因,所以他名气无法传出去,只限于我家里人知道。我中兄治病,是治病于病情刚发作之时。一般人认为他只能治一些轻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限于本乡里人知道。而我治病,是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一般人都看到我在经脉上穿针、在皮肤上敷药等大手术,以为我的医术就很高明,所以名气便传遍全国。”文王说:“你说得好极了。”
“扁鹊三兄弟治病”的典故说明:挽救“病情严重”者的才能和成绩,不如控制“病情刚发作”者的才能和成绩;控制“病情刚发作”者的才能和成绩,不如预防“病情未发作”者的才能和成绩。可惜大多数人不懂得这一点,往往只重视或重用那些热衷于大轰大嗡、花拳绣腿、显山露水的“大手笔”,而忽视或轻视了那些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老实人。这种做法,害莫大焉。
由“扁鹊三兄弟治病”,联想现在一些地方的识人观和政绩观,不由得令人感慨顿生。君不见,现在一些地方的识人观和政绩观确实有失偏颇。具体讲,就是在选拔人才上,往往只盯着那些“治病于病情严重之时”的“能人”,却忽视了那些“治病于病情发作之前”的,或“治病于病情刚发作之时”的“庸人”;在考核政绩上,只盯着那些挽救“病情严重”者的“现形政绩”,却忽视了那些预防“病情未发作”者,或控制“病情刚发作”者的“隐形政绩”。其实,那些脚踏实地、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庸人”,未必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那些热衷于大轰大嗡、花拳绣腿、显山露水的“人才”,未必就是得才兼备的人才。同理,那些不易被人们发现的“隐形政绩”,未必不是真正的政绩;那些易被人们发现的“现形政绩”,未必就是真正的政绩。大家不妨想一想,近些年来,那些作奸犯科、中箭落马的腐败分子,哪个不是在这种偏颇的识人观指导下提拔重用的?那些规模宏大、所费不訾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惠民工程”,哪个不是在这种偏颇的政绩观指导下建设起来的?
可见,识人观和政绩观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识人观和政绩观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