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京夫
打印

 

 

  京夫走了。

京夫先生走的第二天,我在报纸上了看到了这个不幸之极的消息。看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感觉和16年前那个寒冬的夜晚闻听知名作家路遥离世一样的悲怆。那一刻,大脑空白一片、思维骤然停滞,能感知的只有无限的凄然和疼痛……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见过路遥,却很熟悉他的作品。而对于京夫,我却是接触过其人却没读过他的作品。

10多年前,“陕军东征”的号角吹响了中国文坛,京夫以他的《八里情仇》名列其中。情倾文学的我第一次知道家乡还有这样一位早已出名的大作家。那时候我正在外地求学,因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所以很想得到一部《八里情仇》的愿望没能实现。后来,我奇迹般地在宿舍楼洗漱间捡到了这部小说,藏匿于床铺之下,想在无人知晓的时候去感受先生的睿智与沧桑。然而还未等我看上一句,就又被好书者顺手牵羊。

20047月,我参与组织商洛市反腐倡廉书画作品展览筹备工作。为了扩大影响,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身居省城的商洛籍名人征集作品,京夫先生第一个用特快专递寄回了自己的作品。京夫先生在书法上是很有造诣的,他的作品在市场上价位不低,可他分文未取就爽快地挥就了六尺巨作,用他遒劲有力、飘逸洒脱的行草书和对家乡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切关注,用自撰的诗文警示为官者当爱民自律、为民者当清心寡欲。展览期间,许多熟悉不熟悉的观众都为他的书法和作品内容所感染,有人驻足摘抄,有人向观众述说他的家庭、为人和事业。言语之间,无不显现出他们对先生其高洁人品的欣赏与崇敬。

一年后,洛南乡党、书法家徐民良在商洛举办书法作品展,京夫先生应邀出席。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名声显赫的仁厚长者。他穿着朴素,身材匀称,儒雅英俊,一双有神的美目透露出睿智与和善。他言语不多,或静立一隅注目,或笑在一旁倾听。此时,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看到了京夫先生的文章——《小议徐民良书法》,连读多遍,以至于爱不释手。品读愈深,愈加感受到他写序言时心境的淡然与超脱,体会到他散文笔法的率性、随意与深刻。在我衷心表达对他临宣泼墨支持家乡廉政建设的深意时,先生只是快乐的微笑,并无多少话语。于是,我趁机与先生照了几张合影,既表达我对他的敬仰,也有假借名人光环炫耀自己的私心。当时,不少人想先生留影,先生都爽快地答应了,而且不讲究他是否位居中心。

又隔一年,陕西省纪委在商洛市召开警示训诫工作现场会,作为省作协党组成员并分管党风廉政工作的京夫先生又一次回到了家乡。走下大巴车的京夫一看到我就迎了上来,热情地伸出他厚实而亲切的大手和我紧紧地握在了一起。那一刻,我满心的感动和崇敬。因为我们只有一面之缘,可身为知名作家、年事比我父亲还高的先生却能一眼就认出我,并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热情待我。我连忙问候他的身体是否安好,并忙不迭地道歉。道歉的原因是一年前我曾亲口向他承诺将带着商南泉茗去拜访他,并要奉上我们的合影。可是我却没能兑现这个太容易实现的诺言。没能实现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我想在拜读了先生的作品哪怕只是那部《八里情仇》,对先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去拜访,才能有共同的语言,才真正是对先生的敬重。可是,忙于事务的我没能及时实现这个愿望,我总想着来日方长,我总想着我会经常和他见面,我总想着要实现这个并不遥远的梦易如反掌……

再后来,我看到了先生穷其十多年生命铸出的巨著《鹿鸣》,深深地为他感到高兴。但也同时为记者看到他生活的清贫与艰苦而伤感。著作等身、家贫如洗,笃守信仰、不求于人——这就是我们国家大多数作家的悲情人生。京夫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以后,我总会在商洛的街头、书坛和文艺界听到人们对京夫先生的赞扬与肯定,我也总想着能再一次在商洛的文坛盛会或书坛聚会上看到我崇敬的先生。但是,病魔却迅速而残酷地将它的魔手伸向了京夫。我没有想到先生那看起来健壮的身体竟然那么快就轰然倒下……

斯人已去,情谊永留!京夫先生走了,带着无尽的遗憾抛下他挚爱的亲人和像我一样崇敬他的读者去了天国。对于像我这样崇敬和惦念他的生者,所能做到的只有我珍藏起我所能收集到的关于他的所有文章,将他高雅、正直的情怀和潇洒英俊的容颜一起贮存起来,酿成一腔至纯至美的思念,在默默面对那一张张合影中先生淡然的面孔时,真诚地祈愿他在天国里过上精神和物质都十分富足的美满生活!

京夫,我心中永远的先生,您一路走好……

 

 



下一条: 七律·咏反腐倡廉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