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50年
打印

六十年代雷锋=真善美

19633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生于1960年的北京市民韩振华用“席卷中国”来形容上世纪六十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在“60后”的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或是刚入学的孩童都在学习雷锋。“毛主席的号召就像是一颗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那时候学雷锋根本不管是不是35日。”

韩振华回忆小学生活,每天上课前要喊口号,上课时老师会专门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贴的、“大喇叭”里广播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那种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早早到学校,抢着干活。有时候去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打扫院子,把他家里的水缸挑满水,然后再为他读上一段报纸,大家争着当不留姓名的无名英雄。”

七十年代雷锋=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不忘本”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符号。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十几岁的韩振华正在北京上中学,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宣传雷锋精神强调的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在韩振华的记忆里,毛主席号召学习雷锋精神之后,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为雷锋题词,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周总理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几乎人人会唱。“爱憎分明”后紧接着“不忘本”。在韩振华的记忆里,“不忘本”这三个字也是中学时代老师和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

“那时候,老师和家长教育我们长大了不能忘本,要知恩图报,解决了困难之后不能忘了是谁雪中送炭,也要我们记住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都是因为共产党。”

八十年代雷锋=钉子精神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雷锋爱憎分明的“特点”被不知不觉弱化,宣扬的更多的是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韩振华说,那时候的教育不强调个体化,而是强调集体主义,学生们的志愿也都是更好地成为集体的一分子,更好地像雷锋叔叔一样,发挥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那时候,厂里的宣传标语已经不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而是将雷锋精神细化到工厂里、细化到每个人工作的岗位上。

九十年代雷锋=爱岗敬业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1991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不少像李素丽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岗位模范”。

在学校,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已经跟之前的三十年完全不同。韩振华唯一的女儿开始上小学。与他六十年代上小学时所有同学争当“小雷锋”不同,在韩振华女儿这一代人心中,雷锋叔叔的形象已经被逐渐弱化。■

 


上一条: 生活的节奏
下一条: 紫阳县纪检干部“四突出三结合”学习陈超英事迹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