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总书记总结提出的“八荣八耻”,似响彻神州大地的春雷,深深震撼着国人的心扉,激起了层层波涛,以知荣明耻为核心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出现了新局面。
对于为官者来说,知荣易,明耻难。难就难在荣辱是非颠倒,以耻为荣。比如,借着官位以营私,自以为官之专利,权力使然,因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于不知耻者,老百姓直呼“没脸”。俗话说:“狗没脸一棍打死,人没脸无法可治”。那么,为官者要是“没脸”就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都做得出来,为害尤甚。
五千年的文明文化给泱泱中国和华夏子孙带来了很多传统美德,而纵观中国千百年的历史,知荣明耻可谓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大浪淘沙而代代相传的品德之一,于是乎有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教育,也有了“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的感慨,更有了“八荣八耻”的时代诲言。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让人感到羞耻更起作用了。这常常是人走上新的道路的起点。”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也曾说过:“不论用什么方法获得名誉,如果后面没有品格来扶持,名誉终必消亡。”羞辱感作为品格的一部分,以一种天赋的品性存在于社会、家庭的每个方面和每个层次。
羞耻感的保持及强化与弱化虽受周边环境、教育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的取决于自身的因素。而羞耻的变异又决定了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基本态度和最终结局。君不见,古往今来,人若有耻,时时事事会以耻衡量自身的言谈、行为和修养,会养性、谨言、慎行;人若无“耻”,则无所顾忌而胆大妄为,无法无天。
官无“耻”则滥施权威,危害更烈。隋炀帝弑父杀兄蒸母囚弟登上皇位之后,一场宫廷闹剧便闹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这个孤家寡人下令七次大修长城,横征暴敛,借机“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到头来导致王朝如大厦倾覆。
再看近年来揭露出的那些贪官,无一不是盖不知耻、全无脸皮之徒。他们有的以权谋私,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有的为了敛财,不惜出卖自己的道德;有的为了升官,不惜出卖自己的人格;有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在他们的眼里似乎没有什么不可卖的,也没有什么不敢卖的。以至权力、官位都可以标价出售,不仅不觉为耻,反而心安理得,安之若素。
自古以来,为官者并非官戴一样而道德修养齐备。人各有志,官各有德。既有一朝受羞辱苟活人世的,也有卖笑卖身醉生梦死的;既有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的,也有为了残羹剩汤而苟涎残喘的;既有宁死不屈节操不改的,也有屈膝投降从狗洞里爬进爬出的;既有宁静淡薄的,也有欺世盗名的;既有卧薪尝胆不忘国耻的,也有荒淫误国乐不思蜀的。所以,同样是人,知耻与不知耻,有脸与没脸,其道德行径大相径庭。没有谁给项羽的脖子挂上“八千弟子丧于我手”的牌子,他却自觉羞见江东父老而血溅乌江。换成陈叔宝,即使判他每天三次上街,一面敲锣一面高喊“我是亡国之君”,也别想“羞死”他,恐怕一日三餐欲求食量稍减也难。为什么?因为这小子“全无心肝”,不堪为人!
祖传古话:“知耻近乎勇”。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荣辱观,为雪国耻才奋起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特别是在近20年看世界中,看到了我们的差距,深谙落后的耻辱,因之奋袂而起,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终于有了今天令世界为之震惊的发展局面,赢得了中国人的荣耀与尊严。
为人处世知羞耻,才不会失人格;为官从政知愧作,才不会辱使命。“上不愧党,下不愧民”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为官者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