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打造将军故里劳务品牌追寻蒲城县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的发展轨迹
打印

  “走出去,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在杨虎城将军的家乡,劳务输出成为一块响亮的品牌。

  2004年2月27日,700多名蒲城农村青年告别故土,整装出发,远赴北京,憨厚朴实的关中娃成了英姿勃勃的首都保安。“将军故里,蒲城保安”品牌一炮打响。

  其实,那仅仅是这座农业大县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的一个小镜头。

  据县人事与劳动社会保障局党委书记孙剑介绍,在全县上下齐心努力下,县委、县政府壮大劳务输出产业的战略决策得到强势推动,截至去年年底,全县累计向北京、山东、福建、深圳、广东等地输送劳动力136万人次。输出人员中,输往省外27393人,占61%;输入省内17515人,占39%;输往境外5人。“将军故里,蒲城保安”品牌一举在首都北京打响,机械加工、电子、玩具、制衣、餐饮等行业的输出人员也颇受全国各地用人单位的好评。与此同时,乡、村、组三级劳务输出网络平台全面启动,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十大劳务输出基地初具规模,取得了十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亲民爱民富民的良好形象。

  立足县情

  全力启动劳务产业

  作为关中地区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蒲城县在近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当省委、省政府提出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后,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

  县委书记惠进才在下乡调研时语重心长地对乡村干部说,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工作,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是减少农业从业人口,实现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途径,是我县现阶段增加农民非农业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现实选择。

  县委鱼茂胜给全县劳务输出算了一笔账,他认为,一个5口之家,如果有一个劳动力在外务工,按月工资500元计算,年收入为6000元,全家可年人均增收1200元。如果全县转移劳动力5万人,按人均年收入6000元计算,年收入可达3亿元,这比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大家想一想,我们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办多少个企业,才能实现这么大的收入!

  开弓没有回头箭。县上成立了由县长挂帅的劳务输出领导小组,县级二十个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人劳局,由县委宣传部、县广电局抓劳务输出的宣传,农业局抓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组织开发,教育局抓输出人员技能培训,人劳局抓用工信息的采集和输出。全县建立了劳务输出绿色通道,外出务工人员所需的所有证件在县劳动力市场一次办完。在全县劳务输出动员大会上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大力发展蒲城劳务经济”的口号。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工作列入县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农村工作十件大事之首,纳入年度责任目标考核。各乡镇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产业,乡镇长为劳务输出第一责任人,县委、县政府对完不成劳务输出任务的乡镇实行一票否决,所在乡镇当年不能评为先进。使劳务输出工作县上有人管、基层有人抓,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劳务输出工作的共识共动。

  作为此项工作的牵头组织协调部门,县人劳局领导一班人深知责任重大,为了真正弄清劳务市场需求形势,党委书记孙剑与其他成员分五路对广东、福建、上海、苏杭、山东、北京、天津等二十余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和一百多家企业的用工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采集到了6万余人劳动用工信息,并与部分企业达成了用工意向,为县委、县政府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城关镇、平路庙乡、兴镇、东陈等乡镇主要领导挂帅,责任到人,采取领导包村、干部包组的方式,把劳务输出任务分解到每个干部。截至去年年底,全县劳务输出在总量上取得了新的突破,比去年同期翻了两番,达到历史之最。劳务输出质量不断提高,形成了输出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良好格局。

  强势推动

  掀起劳务输出高潮

  关中人长期以来形成的安于现状、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劳务输出工作的最大阻力。什么“好出门不如坏在家”,父母们老是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一心想着为孩子搭建一个安乐窝,而不是让他们在广阔天地里去创业、去锻炼、去发展。

  为了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在全县迅速掀起劳务输出的高潮,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劳务输出的各项政策和典型事迹,全年共印发传单1万余份,组织出动宣传车30余次,深入乡镇宣传50余次,市级以上报刊登载全县劳务输出工作信息7次。

  去年年初,县劳人局采取了强势启动、齐抓共管的办法,精心打造“将军故里,蒲城保安”这个品牌,上半年通过县上引导、乡镇组织的形式向首都北京分两次有组织地输送保安500余人。在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就召开了县级两级会议,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第一次组织了260余名青年,第二次组织了240余名青年,由专人护送到首都北京。县级六套班子领导和县委、县政府机关干部全体参加欢送仪式为其送行,县委书记惠进才参加了送行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大造声势,规模居渭南市乃至全省之首,被省、市电视台作为宣传资料连续报道。在组织过程中,龙阳、城关、龙池、三合、翔村、党睦、贾曲行动快、措施得力,组织人数多,永丰、洛滨等乡镇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为外出务工人员送行,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带动了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人劳局还组织了200名女工前往青岛制衣公司和广东台达电子厂务工,县妇联利用国际计划的援助项目,给每位务工者补贴900元的培训费,将100名女工输往北京务工。县移民局鼓励移民子女出外务工,对出外务工的移民子女每位补贴500元费用,共组织103名男女青年出外务工。县农发办和渭南鞋业技校采用联合办学、订单培训的方式,共培训农民工200余人,全部输往福建务工,县农业局利用阳光培训工程轮训农民工,经过培训输出人员230人。就业中心还相继组织了600余名男女青年前往北京、深圳等地前去务工。

  在县人劳局积极努力下,“蒲城县劳务输出推介大会”隆重召开,会上,来自全国各地二十三家劳动中介、培训机构和知名企业与县级各部门正职领导,各乡镇、村、组的领导和劳务输出能人以及历年来未就业的大中专学生、下岗职工1000余人进行了劳务输出交流,印发劳务输出宣传册1000余份,发放用人单位招工简章2000余份,签订劳务输出协议460余份,输出意向万余人次,并要求以“将军故里,蒲城保安”这个品牌为依托,走出一条形式多元化的劳务输出新路子。会后,采取领导包片、干部包乡镇的办法,安排人劳局从机关抽调24名干部下派到全县各乡镇,每乡镇1人,吃住在乡镇,利用10天时间督促、检查各乡镇劳务输出任务的落实情况,并逐村逐组逐户地进行动员,引导输出,使全县的劳务输出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

  创新服务理念

  树立为民亲民爱民形象

  去年夏天,龙阳镇汉帝村一位务工人员将电话打到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告知说自己家里的五亩西瓜已成熟,无人采摘,镇上立即安排专人,亲自联络客商,帮助其家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得到务工人员及其家庭的一致好评。

  洛滨镇在广东台达电子厂务工的一名女工,由于自己身体的原因,难以适应当前的工作岗位,他们得知情况后,一方面做好该女工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立即派人与厂方衔接,三次为期调整工作岗位,直到其满意为止。现在这名女工月收入已近千元。

  “群众利益无小事”。热情服务、周到服务、心贴心服务成为劳务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输出基地建设方面,蒲城县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四级劳务输出组织网络体系。县人劳局设立县劳动力市场,24个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并给各劳动保障事务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电话机与省市联网,实现了劳动力资源信息共享。全县373个村都建立了劳务输出信息工作站,在组上聘请了1500余名能人担任劳务输出组织员,全年通过输出网络发布用工信息1200余条,拓展了劳务输出的信息渠道和组织网络。把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作为重点,使城乡就业服务中心向城乡所有劳动力开放,并将市场服务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提供就业咨询、培训教材、维权问答等,使农民不出家门就能了解就业行情,选择培训类别,享受维权服务,有力地支持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输入基地建设方面,县劳人局在劳动力需求量大的地区考察的基础上,采取了强强联合的方式,建立了青岛、北京、东莞、深圳、上海、新疆、苏州、绵阳、泉州、福州等十大劳务输出基地。在输出人员方面,减少中转环节和办事程序。2004年又在24个乡镇设立了乡镇职业介绍所,明确了职责。这样既调动了乡镇基层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又为输出人员节省了费用。龙阳、洛滨、党睦、永丰、荆姚等镇组织输送人员3100人次,成功率在90%以上,同时为每名务工人员降低了300-400元的费用。

  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县政府于去年出台了统一政策,清理、废止限制和歧视农民工外出就业的相关规定,建立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制定了扶持农民工外出就业的小额贷款、培训、维权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首先为农民外出就业提供了绿色通道。另一方面,县上对每位输出人员都建立了跟踪服务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输出前、输出中和输出后跟踪服务工作机制,使出口有人送,途中有人管,入口有人接,上岗有人访,转厂有人帮,工资有保障,从而维护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保障了劳务输出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俗话说:“家有万贯财产,不如薄技在身。”为了提高输出务工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县上非常重视输出人员的岗位培训,力争让每一个外出务工人员都能掌握一技之长,增强他们外出求职的谋生能力。2004年,他们围绕“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思路,建立了蒲城县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包括蒲城职业技校、职教中心、城市职中、高阳职中、农广校等培训教育基地,对输出人员实行“订单培训”。去年共举办外出人员培训班16期,参训人员1300余人次,培训的专业种类有缝纫、烹饪、焊工、数控机床、机电一体化、微机操作等,并通过有组织的输出,全部送往青岛、广州等地的知名企业务工。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劳务者的素质,稳定了劳务输出的质量,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经过培训,输出人员中,一些人已成为厂方的技术骨干和中层领导,工资最高的每月可拿到1800余元,人均收入近千元。这些人不但使自己的家庭摆脱了贫困,而且带动了整个村民外出务工发家致富的信心,洛滨镇西头村在外务工者已达426人,共赚回收入200余万元。

  谈起劳务输出产业,县人劳局党委书记孙剑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他介绍说,县委、县政府确定2005年全县劳务输出的目标任务是:全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5万人,其中输出前技能培训15万人,有组织地输出达到27万人以上;劳务输出的基本思路是:稳定、巩固、完善、提高。稳定就是要稳定输出规模,并且稳中有升;巩固,就是要巩固劳务输出和输入基地,同时发展新的劳务基地;完善,就是要完善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搞好各项服务;提高,就是进一步提高务工人员职业素质和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全面加快劳务输出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努力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相信,将军故里劳务品牌必将越打越亮,蒲城劳务输出产业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上一条: 人民信赖的医院韩城市人民医院持续稳健快速发展风采录
下一条: 从“廉政洗礼”到宣誓就职地厅级官员成为廉政焦点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