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与竹
打印

  郑板桥原名郑燮,号板桥,清乾隆时期江苏人,做过两任知县,工书善画,为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好于诗画,注意关注现实,认为诗人要“敷陈帝王之事业,歌咏百姓之勤苦,剖解圣贤之精义,描写英杰之风猷。”郑板桥平生特爱画竹咏竹,他常用寓竹诗画来表达个人的情怀。在政治黑暗、社会恶化的岁月里。他将其坚实的个人意志融入诗中,有诗《竹石》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人借竹子生长的坚韧不拔表达了自己在困境中不为所动的高尚气节。更难能可贵的是郑板桥为一方知县时,常常将爱民之心、为民之举和对老百姓的眷顾之情融入题画诗词之中,当然无不与竹休戚相关,如《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做官以民为重,把关心民生疾苦作为己任,常用诗画抨击和揭露贪官酷吏对无辜百姓的无情压榨。因其坚定的为民之举与黑暗的时代格格不入,而得罪了上司和乡绅,无奈之余他愤然辞官回乡,在与百姓临别之际他画竹题诗表明心意:“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杆。”诗中将瘦竹的贫寒清高与自己处境心志相联,比喻贴切恰当,更有一番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情真意切,句句动心,感人至深。郑板桥自此弃官为民,他带走了两袖清风,留下的却是一身正气和百世英明。

  今人看来,郑板桥绝仅非一代才人,更是后世为民之官的楷模,为了百姓利益,板桥毫不顾忌自己乌纱的存留。现在赏阅郑板桥的竹之诗画,那纤纤素竹,枝劲叶密,不朽诗篇,字正腔圆。足以是其“拳拳为民之举,殷殷爱民之情”的艺术再现。


上一条: 谁有权有责遏止“形象工程”
下一条: 南京贪官榜特征解剖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