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打印


  群体腐败,就是个别领导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集团的以权谋私行为。从数量看,要比个体腐败少得多,而从性质看,要比个体腐败严重得多。我们在反腐败工作中往往关注某些领导者个体腐败问题,如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贪污腐化、肆意挥霍等等,而对某些个别领导集团的群体腐败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来认识。

  一、群体腐败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性

  群体腐败,因其领导集团所在层次和领域不同,都具有特殊的表现,就普遍性问题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官僚主义。凌驾于群众之上,专横跋扈,颐指气使,“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严重的甚至欺压群众,凌辱、打骂、迫害、私设公堂,为所欲为。二是本位主义。置党的利益、国家利益、全局利益不顾,一切从自已本单位利益出发,善于寻找政策空子投机钻营。三是享乐主义。他们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盖豪华的办公大楼,购置高档次进口轿车,用公款大吃大喝,借参观考察之名到名胜古迹观瞻或出国观光旅游。四是拜金主义。他们手里的项目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根据下属单位的具体情况分配,而要看下属谁的“贡献”大便给谁;他们掌握的财政资金不是按需下放,而是看谁的“贡献”多便大笔一挥。五是欺骗浮夸。大搞政绩工程,弄虚作假粉饰自己的政绩,以得到上级的欢心。六是关系庸俗。他们不要组织原则,不讲党性,只讲裙带关系,哥们义气。在经济上,他们搞利益均沾,机会均等,建小金库,留“私房钱”,集体贪污、合伙分肥。七是工作松懈。工作拖拖拉拉,劳动纪律松松垮垮,上级的指令拖着不办,下级的请示堆着不答。以上所列举群体腐败的几种主要表现,都只是群体腐败中的一般性问题。

  群体腐败具有很强的危害性。首先,群体腐败的关键是这个领导集团的主要领导即“一把手”的腐败,这就预示着这个群体的运行方面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背道而驰,发展下去,将在某一局部发生质的变化,成为我们党健康肌体上的一块疖疮。其次,群体腐败是这个群体领导者个体腐败的集合,它反转过来又掩护个体腐败,助长个体腐败,使这个群体中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由于常常打着为本单位群众谋利益的幌子,所以具有很大的欺骗性。第三,群体腐败行为往往是领导集团一班人集体研究、“集思广益”的结果,他们瞄准政策的空子,巧立名目,具有很强的周密性。

  二、群体腐败滋生蔓延的原因

  1、历史根源。我国虽然彻底消灭了封建制度,但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并没有在思想政治方面彻底肃清,封建主义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裙带意识等影响甚深,它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沉渣泛起。在政治上表现为家长制作风、个人崇拜,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特权观念、宗法观念、官本位思想以及由此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专制主义等。

  2、政治根源。我国过去几十年一贯奉行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强调党政职能分开、国有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但权力的分解和重组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行政对企业的直接干预还没有彻底中断。另一方面,权力相对集中于少数部门和人员手中的情况仍很严重。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少数人得以以权谋私。

  3、经济根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尚未完全退位的旧体制和没有健全的新体制共生共存,某些脱节和失控现象势必在管理体制上形成新的“空档”和“漏洞”,使社会经济生活某些方面呈现暂时的紊乱状态,客观上使腐败现象的滋生有可乘之机。

  4、思想根源。由于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价值观、道德观还未形成,加之近几年来,由于许多地方和单位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致使一部分党员和干部价值取向发生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滋长,导致一些人私欲膨胀,滑向腐败的泥潭。群体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三、惩治群体腐败的对策

  1、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近年来开展的“三讲”教育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起到了深远而积极的作用。应该把加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制度化,逐步构建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一是要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二是充分运用典型的案例和本地本部门查处的案例,积极开展法纪教育。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牢固筑起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要开展艰苦奋斗教育。实践证明,要保持党的作风建设与时俱进,务必“苦”字当头。四是要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对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规范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对领导干部起到了较好的约束作用,但在有些方面还失之粗、过宽、过软。因此迫切需要将现有的领导干部道德规范加以充实完善,将道德规范法制化,督促所有领导干部遵行。

  2、建立健全约束机制,遏制权力的滥用

  要防止权力的滥用,遏制群体腐败,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健全、完善和强化权力制约机制,构建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

  建立外部制约机制。实行办事制度、办事结果公开、依靠人民监督,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抑制党内群体腐败现象的有效措施。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意把握好四点:一是广泛性。凡是群众办事经常碰到的制度,要全部向社会公开;二是科学性。制度要切合实际,简便易行,具有可操作性;三是彻底性。凡是与群众直接有关的制度,无论对部门利益有无影响,都必须公开;四是严肃性。注意抓制度的检查落实,出台一项,落实一项。

  建立内部约束机制。把各种权力的行使置于法规制度的约束之下,这是为实践所证明的又一抑制腐败现象滋生的基本措施。

  内部约束机制的形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完善干部管理制度,消除产生腐败现象的环境条件。一名干部在某地工作时间越久,社会关系就越多,各种非正常化的社会关系的延伸和辐射就会成为滋生和蔓延腐败现象的条件。为了消除这一弊端,我们先后建立了亲属回避、干部交流、岗位轮换等制度,通过调整干部的工作领域,铲除腐败现象滋生的社会基础,有效地限制了权力的滥用。二是适度分解权力,形成相互制约的新格局。针对一些基层单位、部门和个人集权过重又缺乏制约的情况,对人、财、物等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权力进行适度分解,改变单一的个人说了算的权力结构,从而达到遏制或减少腐败行为发生的目的。三是实行管理交叉。即对同一工作分别给不同的单位、部门和个人以一定的管理或检查职能,起到了相互监督的作用。

  3、加大群体腐败案件的查处力度

  以查处大要案为着力点,逐步构建不敢腐败的惩处机制。一是要多渠道多层次深挖案件线索,扩大案源。现在许多违纪者的作案手段相当隐蔽和巧妙,其中的共同点是订立攻守同盟,违纪者相互包庇。因此,必须发动群众,挖案件线索,扩大案源。

  二是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当前反腐败工作的重点,从对象上讲就是要把管钱管物、管人的部门、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违法违纪案件作为打击的重点,因为这类案件影响大、危害也大;从行业上来讲要把垄断性行业和执法监督部门作为重点,从问题上讲要把反贪污受贿、行贿诈骗、严重以权谋私和挥霍浪费作为查处的重点。因此,要切实把查处案件作为反腐败的突破口,抓一些大要案,抓有影响的案子以取信于民。

  三是要动真碰硬,一查到底。查处群体违纪案件是一项艰苦任务,特别是查处“能人”、“红人”、“名人”存在的群体腐败问题,困难多,难度也大。解决这个问题,党委要支持纪委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和纪检监察干部既要敢于碰硬,坚持原则,秉公执纪,又要善于办案,讲究政策和策略,提高办案水平。

  4、深化改革,逐步铲除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

  首先,要加快行政事业审批项目的改革。健全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其次,要抓住经济活动中的重点部门,对过度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权力实行有效制约。这些年来,反腐败工作的经验可以表明一点,就是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总是多发于经济部门和权力部门。我们必须加大经济部门的监督制约力度,努力消除腐败产生的条件,切断权钱交易的脐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第三,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上一条: 攻克“苗头腐败”的“良方”
下一条: 大格局”凝聚合力“新视听”入脑入心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