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的莘莘学子孜孜以求“学而优则仕”。北宋名相赵普则反其道而行之,官做得越大越“优”,越重视读书学习,后人赞其“仕而优则学”。
据《宋史》中的《太祖世家》、《赵普传》记载,赵普幼时与赵匡胤同学,两人都厌恶读书。赵匡胤酷爱舞枪弄棒,赵普则“少习吏事”,侧重琢磨为官之道。赵普辅佐赵匡胤闯荡天下,两人情投意合,亲如兄弟。赵普先后当过赵匡胤的推官、掌书记等心腹要员。平定天下前后,赵普有过两大突出贡献。一是精心策划“陈桥兵变”,帮助赵匡胤兵不血刃,黄袍加身,登上帝位。二是建议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用厚禄“赋买”的方式剥夺功臣宿将的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北宋王朝。赵普以其智谋、经验、业绩及特殊人际关系赢得太祖的绝对信任,“国有大事,使之谋之;朝有宏纲,使之举之”,官职步步高升,直至一人之下,百官之上的开国宰相。
赵普做官做到这个份上,按说也该踌躇满志了。然而此人很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书底太薄,时常被人讥称为“寡学术”的土包子,难担宰相重任,难服百官之心。因而“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学识、才智、口才因而大见长进,临政“处决如流”。太宗赵光义即位后,某官员按例当升迁,太宗恶其人,不许。赵普固请,太宗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赵普从容应对:“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宗叹曰:“朕断不明,几误国事”。试想,赵普不多喝点墨水,岂能说出这番不卑不亢、情理交融的辩辞?
赵普“仕而优则学”的精神及成效表明,为官还是书底厚一些、知识多一点好。作为代表国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当代公务员,更加需要终身学习。不容置疑,我国官员队伍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正在稳步提高。基层官员中已经有人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然而,社会正大步进入信息时代,知识总量每两三年翻一番。美国新一代管理大师彼得•圣吉曾经发出警告:“一个人掌握的知识每年不更新7%以上,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为官者原本书底不厚也好,拥有高学历、高学位也罢,人人都面临着要么不进则退,要么与时俱进的考验。令人担忧的是官员队伍中有些人不像赵普那样头脑清醒,而是迷信“官升学问长”,官做大了,学习却放松了。有些人上班时忙忙碌碌,八小时之外乃至双休日,不像赵普那样“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而是迷恋娱乐休闲,甚至周旋于灯红酒绿之类场所,空耗弥足珍贵的从政光明。这种人知识必定退化,能力必定下降,甚至闹出“经典笑话”。随手拈来两例:某镇长参加成人高考,试卷有填空题“三人行必有 ”该镇长所填答案竟是“小偷”;某从政多年的大本生就任镇党委书记,第一次与镇村干部见面讲的第一段话就引起窃窃私议。原来,该书记介绍个人简历时用了成语“大言不惭”,竟然念成“大言不渐”。试想,要求这样的官员思之有道,言之有据,执政有方,事业有成,威信有加,岂非缘木求鱼?
国人向有“以吏为师”的传统。诚望官员学学赵普“仕而优则学”,抓紧时间“充电”,为临政“从决于流”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