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三秦公路大网络
打印

(一)

  陕西是一块古老的土地,南有重峦叠嶂的秦、巴山脉,北有逶迤连绵的黄土高原,中有美丽富饶的800里秦川。陕西的古代道路交通也有其悠久而光辉的历史,秦修驰道,汉通西域,4000年前,就有战车驰骋于三秦大地。著名的秦直道、子午道、女川道、褒斜道、散关道等主干道留下的不仅是一部陕西的道路发展史,而且记录了人民的智慧和业绩,记录了历史的血腥风雨。周武王就是利用了潼关道而剪灭商纣,建立了西周王朝。秦朝利用函谷道与晋争霸,后灭魏、韩、赵;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是由函谷道出行的。诸葛亮几次火烧古栈道,才摆脱了曹操的追击而免于全军覆没。道路史也是社会发展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由于长期的封建制度束缚了社会发展,我国的古老驿道交通运输发展为通行汽车的公路交通,至今不满百年。民国10年(1921年),陕西建了西安至潼关的第一条公路,1922年才有了汽车运输。国民党统治时期,陕西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缓慢,基础薄弱,1949年,全省仅有32条公路,共长4323公里。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道路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到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初,陕西的公路已发展到5000多公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陕西的干线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13年来,陕西的公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13年来,陕西的干线公路建设大幅度地向前推进,具体表现为:公路里程快速增长,公路等级显著提高,通达深度不断增加,干线公路网日趋完善。2000年底,陕西的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4000公里;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已有640公里;二级公路有3500公里;干线公路网等级达到2.7级,网容量4200辆/日,网车速44公里/时。

  公路网络的建成,公路等级的提高,使身居黄土高原的陕北人、地处秦巴腹地的陕南人距离西安更近;使西安和全国各地更近了,和世界更近了。古代,从长安到榆林要18马站(驿站)路程,也就是说,一匹马不停地奔驰也得18天。就是在13年以前,从西安坐汽车到榆林也是一天走不到的。而现在,从西安到榆林也就十多个小时。一位商洛的同志说,13年前,要来一次西安真不容易,途中要翻越麻街岭和秦岭两座大山,车到黑龙口,旅客下来要吃饭,五六个小时能到西安还要一路顺顺当当,如果遇上雨)天气或者路上堵车,早上从商洛出发,晚上或第二天早上才能进西安城,旅客在半路上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而现在,从商洛到蓝田是标准的二级公路,蓝田到西安是高速公路,一小时四十分钟就可以从商洛到西安。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使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成了西安的“后花园”。七八年前,从宝鸡到西安少说也要六七个小时,高速公路通行后,一个半小时足够。如今,从东府的门户潼关到西府的后院宝鸡也不过三个小时。道路的畅通也给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要得富,先修路。”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中间流传的一句口头语。修路,致富,已使农民朋友们达成了共识。13年来,农民修路的热情高涨,农村公路发展喜人。陕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不断增加,公路等级结构明显改善,公路布局逐步向合理化发展,养护水平有所提高。1999年,全省实现了乡乡通公路。1999年年底,全省县乡农村公路达到了3219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达到25672公里,二级以上公路570公里。近五年来,新修和改造县乡道路11300公里,新铺油路和水泥路面6000公里,新修行政村道路42000公里,新通路通车的行政村7374个。关中地区五个地市和汉中盆地等平川塬区已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陕南陕北的洛川、安塞、白河等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陕北的靖边县5年来新修县乡油路403公里,现在,全县22个乡镇全部铺上了柏油路。5年来,靖边县路桥公司600多名员工顶风雨、冒酷暑、斗严寒,克服各种艰难险阻铺筑油路。沿途的农民群众在油路建设过程中,以集体利益为重,舍弃了农田家园和树木林草,踊跃支援油路建设。老百姓心里明白,修路为自己,为子孙,为未来,他们甘愿做出牺牲。

  如今,四通八达的公路,不仅使地处山区的农民告别了靠背、扛、挑、提的苦日子,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我省经济建设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

  (二)

  这几年来,陕西的公路建设迎来了两次大发展的机遇。第一次是1998年中央下发了3号文件,要求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第二次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省交通厅、省公路局适时地抓住这两次机遇,使陕西的公路发展规模大幅度地跃升。1998年,干线公路建设原计划安排74项13.3亿元,后来,增加到114项24.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8.4亿元,几乎相当于前12年投资的总和。西部大开发动员令发出后,省公路局提出“抓住机遇,超常建设,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的总要求,及时调整发展规划,提出主骨架、次骨架系统要分别实现“一日交通圈”和“一纵三横两环”的目标,在全行业掀起抢抓机遇、超常发展的热潮,使公路建设实现了三个转变:投资体制由过去单一依靠国家投资为主体,转变为建设投资的多元化,出现了资金来源多渠道、方式多样化的公路建设新局面。各地市普遍加强与当地金融机构的联系,举债修路,收费还贷;实行转让公路收费经营权,吸收引进社会力量投身公路建设市场,拓宽了投资渠道,筹集了公路建设基本资金,对扩大公路建设规模,加快公路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保证作用;公路建设由部门行为、行业行为向政府行为、社会行为迅速转变。1995年,省政府决定二级以下公路的建设交由地市负责,地市直接组织建设项目的实施。省公路局主要从规划设计、招投标、质量监督检查、协调组织、竣工验收等方面进行宏观管理。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热情高涨地参与公路建设,使公路建设成为全民性的自觉行为。

  1996年,省政府提出在全省农村实施“通路、通讯、通电”的“三通”工程,农村公路建设被正式纳入政府计划,各地市政府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当地经济建设的大事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农村公路发展的优惠政策,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大会战”,省公路管理部门经常到各地市去检查监促,严把设计关、招标关、施工关、材料关、质量检测关,使全省农村公路质量明显提高。

(三)

  未来十年,我省公路建设的前景如何,省委、省政府已做出一个宏伟的规划目标。

  全省将建成六条“米字形”高速公路,全长3011公里。十个地市所在地将用高速公路和西安相连通,并建成西安通往陕西周边省区中心城市高速公路网系统,形成“一日交通圈”。

  在十年内完成陕西省公路干线网规划的“一纵、三横、两环”的次骨架系统二级化的建设,总长度3414公里,一般干线公路也要基本实现二级化。2010年,全省干线二级公路达到9600公里,占干线总里程的79.6%。一纵是指:陕西内蒙古边界至渭南。三横是指:从府谷到新街;从延川到定边;从国道309线黄河壶口到富县雷家角;两环是指以渭南到阎良经三原、礼泉、乾县、法门寺、汤峪、户县余下,到沣峪口、蓝田再到渭南构成的关中环线,和铜川经旬邑、彬县、鳞游、凤翔、宝鸡、凤县、汉中、安康、旬阳、商州、洛南、华阴、澄城、白水到铜川构成的渭北陕南大环线,总长度约3600公里。

  主骨架公路和次骨架公路有机联网后,二级以上干线公路将把全省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农村果业特产基地、能源重化工基地、主要风景名胜旅游区和交通枢纽连接起来,同时,加强县乡公路和城镇连接线,农村道路建设总里程达到40065公里。在提高等级、增加密度、形成网络方面跃上一个新水平,实现主干线公路高速化,地、县公路二级化,县乡公路黑色化,乡、村公路硬面化,使陕西的公路发展成为经济建设的“先行官”,使陕西奔小康驶上快车道。


上一条: 给投资者铺就一条“幸福路” ——大荔县纪委下硬茬治理公路“三乱”
下一条: 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