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不垮的共产党人 ——记宁强县禅家岩乡党委书记杨成银
打印


  禅家岩乡地处巴山深处,平均海拔1500多米,离县城76公里。境内山高谷深,信息闭塞,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85%以上,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是宁强县有名的边远贫困乡。

  1998年12月杨成银走马上任,担任了禅家岩乡党委书记的职务。上任后他很快把全乡9个村走了一遍,他看到群众在陡峭的山坡上用木桶往山上背水吃,看到有的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全乡5600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99元,贫困面相当大,孩子们在破旧不堪的土屋中念书。乡财政赤字很大,仅拉电外债就达10万余元,乡政府电话欠费被停机,干群关系紧张,干部情绪低落,各种遗留问题成堆。杨成银掂量出了自己肩头担子的分量,同时也激起他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老杨提出首先着力解决多年以来制约乡域经济发展的交通道路问题,同时全乡大力进行流域治理,坡地改梯地,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其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增加对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培训,提高粮食产量。老杨这几点对症下药的意见很快在班子中达成共识,并制定出详细的计划和目标。

  1999年春节刚过,老杨便带领一班人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工作,远到县上跑项目,争取资金,近到村组做群众思想工作,组织劳力,事无巨细,老杨总是亲自参加。他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组织把我们放到这里来,就是让我们工作的,只求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老百姓的纳税。”“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干事。”

  1999年春末夏至,正值禅家岩乡上下齐心,各方面工作如火如荼,乡上接到了60公里外杨成银家所在地二郎坝乡打来的电话,说老杨妻子薛素芳又病倒了,要杨成银马上回去。禅家岩乡上干部通过电话才知道杨书记的妻子已患肾盂肾炎、尿毒症四年多,几经治疗花去家中所有积蓄,并且负债累累。老杨全家四口人,大女儿14岁,因家中贫困、母亲又重病在身家中缺少劳力而辍学在家,小儿子10岁,在离家20多公里的高寨子镇寄宿上学。杨成银听电话后连夜赶回家,两天后他又出现在禅家岩乡干部群众面前,面对关心的问候,老杨一笑:“不咋的,不咋的。”后来干部们了解到,老杨为医治妻子的病已家徒四壁,其妻也坚决不进大医院治疗。干部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老杨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抓工作,促落实一丝也不松懈。1999年6月,有次老杨去县上开会,禅家岩乡乡长崔自信召开了行政办公会,大家都觉得杨书记妻子的病不能再拖了,决定从乡财政拿出1000元补助老杨,好让他妻子入院治疗。老杨回乡得知此事,狠狠把大家批评了一顿,说乡财政这么困难,凭什么给自己补助。

  1999年11月,老杨的妻子病情突然加重,一住院就是5个月之久,医药费累计达3.5万元。医生告诉老杨,要彻底治愈妻子的病就要为其换肾,费用最少要12万元。12万元对于老杨是个天文数字,其妻死活要回家,说自己这条命不值这么多钱。老杨只好作罢,于2000年4月将妻子接回。望着多年以来一直对自己工作、事业全力支持,默默奉献,而今饱受疾病折磨的妻子,老杨内心充满愧疚,为了给妻子多一点关心和照顾又不影响工作,老杨决定将妻子接到乡上,工作之余细心照顾,60公里外杨家山家中只留下15岁的女儿操持家务。

  妻子住院期间,老杨仍然放不下乡上的工作,只陪了几天就找亲友帮助护理,自己毅然回到乡上。老杨的人格力量,使禅家岩乡领导班子空前团结起来,在干部、群众中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全乡干部、群众上下齐心,两年来新修了四条共计40公里的乡至村公路,新修公路桥涵5座,拓宽改造乡至乡公路两条,现已达到乡内村村组组通公路,受益户80%以上。全乡经济有了明显好转之后,老杨首先想到的是办教育,他说:“我的孩子无奈辍学了,但禅家岩乡的孩子不能再辍学,政府要尽最大努力为孩子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两年来,老杨和一班人多方筹集资金49.1万元,发动群众投工投料,修建7所学校校舍共69间,极大地改善了教学条件。老杨也忘不了解决高山人畜饮水问题,筹资4万元,两处引水共27公里,解决了高山10个小组1092人的饮水问题,彻底结束了高山人下沟背水吃的历史。

  老杨的汗水没有白流,2000年全乡粮食产量达227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5元,实现财政收入22.7万元,财政支出21.3万元,当年结余1.2万元,禅家岩乡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对于这些,老杨仍不满足,他心中还有更大更好的蓝图,他仍然在努力工作着。


上一条: 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
下一条: 小巷“总理” ——记中共十六大代表、西安市环南路社区主任邓菊梅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