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上13个王朝在此建都。周、秦、汉、唐从这里兴起,为三秦儿女遗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文物旅游资源。陕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人文始祖黄帝曾经在这里生活。黄帝陵已成为炎黄子孙缅怀先祖功德、寻根祭祖的民族圣地;党中央在陕北13个春秋的革命斗争,使延安成为海内外游客向往的革命圣地。陕西,有“奇险天下第一山”——华山、“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还有粗犷雄浑的大漠风光、清秀柔美的“江南”风景,构织成了一幅幅妙不可言的自然美景
走遍陕西
五千年历史画卷在陕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徐徐展开,自然景观的特殊和差异给陕西的旅游业增添了丰富的资源;华夏始祖在陕西繁衍,周、秦、汉、唐在陕西写下了辉煌篇章。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共同奠定了陕西旅游大省的地位。走遍陕西,处处有风光,处处有景点。难怪有人说,在陕西这块土地上,眼一抬就可以看见一座帝王陵,手一抓就可以抓起一把文物来。
人们习惯把陕西旅游分为以西安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线。省会西安古称长安,是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古城墙、大雁塔、半坡遗址、历史博物馆、碑林为国人乃至世界人民所心驰神往。
一踏上东线,号称世界第八奇迹的秦陵、兵马俑给陕西的旅游增添了光彩。华清池、骊山、华山、司马迁墓、黄河龙门、洽川黄河湿地等旅游景点使东线的游客流连忘返。
西线由咸阳、宝鸡和杨凌农科城组成。西汉的11个皇帝,有9个就埋在咸阳;唐朝的18个皇帝,也有9个将陵墓!在了咸阳。众多的皇戚国舅、王侯将相,形成了我国乃至世界上极其壮观的帝陵墓群。再向西,第一个令人瞩目的是安置过佛骨舍利的佛教圣地法门寺,而宝鸡的诸葛亮庙、周公庙、钓鱼台、青铜器博物馆、关山牧场、嘉陵江源头使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结合。杨凌农业科技城则是眼目一亮的新景观。
到了汉中,从古栈道到武侯祠,从张良庙到张骞墓,两汉三国文化使人惊叹。安康的山水休闲游、商洛的柞水溶洞游又是别有洞天。
北线从华夏始祖黄帝陵开始、黄河壶口瀑布、延安革命纪念馆、宝塔山、镇北台、统万城、红碱淖,一路看下去,将陕西的旅游和内蒙古的旅游连成了一线。
由旅游大省变成旅游强省是陕西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特色。
由大变强
陕西旅游事业发展的过程就是由大变强的过程。1998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颁布了《关于深化旅游体制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水平,使旅游业发展成为陕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20世纪80年代中期,陕西的旅游外汇收入一直排在全国的前五六名。西部大开发以来,陕西的旅游业发展成绩显著,规模不断壮大。现有星级酒店200家,总床位4万张,国际国内旅行社270多家,导游员6000多人,涉外定点餐馆、商店80余家,涉外旅游车辆500多台;全省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50万人。这五年来,接待境外游客295万人次,创汇12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28亿人次,旅游收入515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达615亿元人民币。
实施名牌战略,开发旅游精品,是陕西旅游业近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抓好传统产品开发的同时,开发了一批休闲度假、参与性较强的旅游产品项目。如陕北的红碱淖;陕南的汉江、丹江、南湖;关中的华山、太白山、关山牧场、玉华宫;各旅游景点对道路、游船、索道、娱乐等项目服务设施进行了兴建和改造,使陕西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品位更加提高。
近几年来,陕西围绕不同的主题,每年都拿出一些新点子,提出一些新办法、新措施。1999年开展了“千面锣鼓迎千年”活动;2000年举办了神州世纪游;2001年的“体育健身游”和2002年的“民间艺术游”,都具有鲜明的特色,极强的个性,由此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实施三大工程,提高旅游景区品位。根据省政府的要求,2002年陕西在各旅游区实施净化工程、绿化工程、畅通工程。各旅游景点保证干净卫生,美丽幽雅,花树点缀,四季如春,道路畅通,游客方便自如。这三大工程的建成,提升了我省旅游景区在全国的地位,提升了旅游业在全省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为实现旅游强省增添了砝码。
发挥整体合力,加强整体包装,实施整体促销。几年来,旅游主管部门组织协调各地、各企业统一组团参加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伦敦旅游交易会、昆明国际旅游交易会、上海旅游博览会等大型旅游促销活动,极大地树立了陕西旅游整体形象。运用公众推介、业内合作、媒体宣传的综合方式,分别在伦敦、法兰克福、东京、香港、北京等地举办大规模的“陕西旅游说明会”,形式新颖独特,效果显著喜人。
全力抓好大型节庆活动,积极培育旅游精品节庆。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旅游形象宣传活动,各地市也涌现出了一批旅游节庆活动的精品。如西安的“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宝鸡的“太白山赏花观雪登山节”、“法门寺佛文化旅游节”,渭南的“华山国际攀岩旅游节”、安康的“汉江龙舟赛”、铜川的“玉华宫冰)节”等,这些旅游宣传活动已经形成品牌,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为树立层次丰富、风情迥异、特色鲜明的陕西旅游形象、拓展旅游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
目前,陕西对人文景观等传统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和更新改造得到进一步加强。秦陵博物馆筹建完成了秦俑馆二期工程建设和秦陵的征地工作,建成了继秦兵马俑博物馆之后陕西第二大文物景区——汉阳陵景区;周、秦、汉、唐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步伐也有所加快。
从抓华山、太白山、壶口、黄帝陵等自然景观的重新规划入手,建立全省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管理体系,基本上做到了全省旅游产品按规划有序开发,既保护了资源,又开发了旅游产品。这也是陕西旅游业发展的又一大标志。
现在,陕西的18个旅游重点景区跻身国家最高等级4A、3A级景区行列。继2001年秦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华山、大雁塔、太白山、乾陵、茂陵、法门寺、陕西历史博物馆等9大景区被评为国家首批4A级景区之后,2002年,陕西又有西安明城墙、碑林博物馆、骊山森林公园、秦始皇帝陵4大旅游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
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辉映,观光游览与休闲度假有机融合的旅游产品新格局的逐步形成和建立,以及旅游景区各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旅游服务水平的提高,增强了陕西旅游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骏马飞驰,三羊开泰。岁末年首从省旅游局传来好消息:2002年我省旅游业超额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5万人次,同比增长12%,创汇3.59亿美元,同比增长13.2%;接待国内旅游者3732.7万人次,同比增长11%,收入158.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2%;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为187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增长11%。旅游业已经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特色支柱产业。
发展思路
陕西的诸多神奇造就了它在中国旅游业中独特的历史地位。陕西省旅游局理清了以后五年的发展思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规范旅游经营市场,调整结构,使经营市场逐步适应日益发展着的旅游形势。大力开展各类促销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向国内外、行内外宣传陕西旅游产业、旅游形象、旅游发展前景,让更多的国内外人士知道陕西、了解陕西,愿意来陕西旅游。
不断推出新的旅游品牌,扩大旅游项目,增设旅游内容。争取更多的资金,加快陕西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建设,力争五年内使陕西旅游景区品位大幅度提升,进一步提高陕西的旅游地位和知名度,打造旅游强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