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陕西是教育大省。陕西的高校不仅数量多,而且有颇具影响的名校、名系、名专业。如何把教育大省变成教育强省?怎么样抓高等教育?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陕西高校的特点,陕西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把陕西建成全国高等教育强省”的宏伟目标,并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从抓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改变规模,提高效益。从1998年到2002年底,陕西省先后接收中央部、委属划转院校23所。同时,将22所普通高校合并成7所,43所成人高校调减到25所。新设立高等职业技术学院7所,专科升本科的学校2所。批准10所民办院校为具有颁发国家正式文凭的高等职业院校。这样做的结果,使这些学校在陕西招收的学生人数达到50%左右,也拓宽了学科专业设置,发展空间迅速扩大。近4年来,在校学生翻了一番多。
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不断增强陕西高校的综合实力。2001年,陕西省教育厅在全省高校积极推行了跨校选课,创建名牌专业、弹性学制和加强教育督导等四项举措,巩固和强化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顺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一期验收,二期工程已全面启动。尤其是省属重点大学——西北大学,在基础科学、高新技术以及人文科学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一些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同时,高校的基础设施有了突破性发展。几乎每个高校的教师、员工的住宿条件都大大改观。仅2001-2002年,全省大学生公寓建设立项面积达278万平方米,开工建设200万平方米,竣工150万平方米。两年建成的大学生公寓和食堂面积分别相当于建国50年来高校学生公寓和食堂建设总面积的121%、230%。全省高校两年的基本建设投资达50多亿元。
近几年来,陕西高校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开发、中试基地建设、成果产业化与高校科技园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绩。高校每年投入科研活动的人员达4万多人,承担科研项目6000余项,科研经费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承担了省政府40%以上三类科技项目,成果转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每年达亿元以上。高校已成为陕西省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创新工程的一个重要源头。
截至2002年底,陕西有普通高校52所,各类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80.33万人,研究生3.09万人。陕西高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5个,居全国第4;有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数量上居全国第1位。近5年来,全省高校共争取科研经费46亿多元,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7000余项,产生经济效益37亿多元。陕西高校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出成果,出人才,为高校更好地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
教育事业要发展,要从基本教育抓起,从基础教育抓起。长期以来,陕西省始终坚持把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真抓实干,抓出了成效。1998年,陕西省率先在西北地区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到2002年底,全省有90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到86.9%;小学学龄入学率达98.49%;全省的小学已有26989所,在校学生433.22万人;普通初中1807所,在校学生214.06万人。“两基”实施工作的突破性进展,对提高全省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两基”目标的基本实现,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普通高中规模小、数量不足等现状已难以满足高校扩招、学生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问题,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五”期间全省分三类地区普通高中建设发展目标,并推出了“普通高中名校工程”,要求把优质高中做大做强。“十五”期间,通过学校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重组。全省建设重点中学80所,其中15所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标准。目前,全省普通高中已由1997年的558所增加到了661所,在校学生总数由29.89万人增加到64.2万人。
(三)
近几年来,农村办学条件改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持续发展,也是陕西教育事业的一个亮点。
各级政府和各地农村把改善发展教育基础设施作为百年大计培育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形成了一个全党办教育、全民兴教育的新局面。2001年以来,陕西省及时组织和动员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狠抓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到2002年底,中央和陕西省各级政府及人民群众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24亿元,消除危房480万平方米,危房改造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从渭河平原到渭北高原,从秦巴山区到塞外榆林,到处都可以看到一座座新建的学校。农民群众宁愿自己受苦,也要把学校建好,集资建校的热情极其高涨。不少农村中小学新添了桌凳、图书以及实验仪器,办学条件大大改观。基础设施的完善给提高教育质量增加了后劲。
党的十五大以来,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共培养了70多万初、中级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新增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在这些人才中,有40万人投身到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20多万人或办工厂,或开餐馆,或办卫生所,或开美容院,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有一部分人赴广州、北京、上海去发展,人均年收入十分可观。
据统计,十五大以来,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的职教中心为陕西省各地引进致富项目130多个,项目总投入4200万元,总产值2.7亿多元,项目收益达7000多万元,带动近800个乡、2800多个村、25000多户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使被帮扶农民年增收800元左右。
到2002年底,陕西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已有403所,在校学生33.58万人。教学规模前所未有,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
(四)
陕西的民办教育是近几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民办教育是陕西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陕西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为陕西的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全国普通高校连续几年扩招,陕西省民办高校生源不仅没有萎缩,反而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目前 ,全省民办高等教育机构66所,其中万人以上的5所。在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的情况下,形成固定资产15.3亿元,占地667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48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2.8亿元。民办高校在校学生20万人,为公办高校在校学生数的48.6%左右,为全国民办高校在校人数的14.2%,人数居全国前列。而且,已形成了几个有影响的民办高校名牌。
陕西民办高校不仅成为陕西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既有书本知识、又有操作技能的优秀人才。同时,陕西的民办高校还为大批下岗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截至2002年底,有5万多名教授、学者、教师和技术人员在民办高校从事第二职业,有8万多劳动者在民办高校从事服务性工作。
陕西的民办教育方兴未艾,势头不减 ,为陕西的教育事业增加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