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的冬天,奶奶出生在榆林一个偏远的乡村。奶奶和其她的孩子一样,在饥饿和逃荒的年代里一天天的长大,幸运的是奶奶没有经历当时的 “缠脚”之苦。奶奶说:在当时那个只有“小脚”才能嫁人的时代,她是幸运的,她没有缠脚,她不是小脚女人,但她依然嫁人了……
1928年至今整整81年了,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奶奶整整地走过了81年的风雨历程,漫长的岁月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一样,漫长、悠远、可怕……81年的时光里,奶奶经历了岁月的坎坷与煎熬;历史的磨难与艰辛;她也亲身的经历和感触到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大好政策和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次奶奶回想起她的过去,她那含满皱纹的眼角总是湿漉漉的,总是意味深长的说:还是现在的社会好!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那年奶奶18岁,她们结束了成天担心受怕的日子,回到了从前那种安静平稳的生活。奶奶说:那个年代她们最期望的是不要在打仗,只要不打仗就是过上了好日子。18岁一个花枝招展的年龄,但是奶奶她们那一代人从来都没有真正的享受过这样的年龄,这样的年龄在饥饿和逃荒中默默地逝去。
奶奶说:在她们那一代人里,家里排行最小的孩子,永远都没有穿新衣服的机会,家里的衣服总是从年龄最大的孩子开始穿,等到尺寸变的大孩子无法再穿的时候,才能轮到年龄小的孩子。有的时候一件衣服能供三四个孩子穿,当一件衣服实在无法再穿的时候,这件衣服已经是五颜六色,已经找不到衣服最初的颜色和面料,衣服上全是各种面料和各种颜色的补丁。
奶奶她们那一代人穿衣服是极其的保守,大夏天都穿的严严实实,清一色的土布衣服,从来都没有更新换代的机会。奶奶说:保守似乎是当时作为女孩子的一种名节,女孩没事只能在家里做针线活,不能随便的出去,穿衣服绝不能将自己的皮肤裸露在外面,要不然的话就会成为人们的话柄,嫁人都难了。
1947年冬天,奶奶嫁给了当时当木匠的爷爷。从榆林的那个村落到神木老家,要走整整两天的路程。爷爷用一头大马和两架驴车将百里之外的奶奶取回了村庄。奶奶说:当时的一头大马和两架驴车是大户人家的作风,很洋气的。出嫁的那天她们带着一天前准备好的口粮,在第二天的黎明就出发了,一路的颠簸和艰辛终于在第三天到达了地方。接连两天的路程,却从来也没有让人感觉到劳累和乏困。
奶奶从嫁到村庄上来,因为出行的不方便,之后的3年里没有回过娘家,3年之后的一次回家奶奶行走了和先前一样的路程和时间,再后来因为路途的遥远和不行的不方便,奶奶一连十几年没有回过娘家。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年里,饥饿和逃荒的时代再一次来临,奶奶一家老小几口子人,靠着家里微薄的收成维持着生活。后来子女多了,家里的生活日益变得的紧张起来,生活慢慢地陷入了饥饿的时代。奶奶说:那时候家里吃顿面条、饺子、馒头一类的好饭只有在逢年过节,平常吃的饭菜是极其寒酸和潦倒的,每到逢年过节家里孩子便早早的期盼着,盼望着那顿奢望已久的好饭。因为家里的孩子多,有时候为了生活她和爷爷想尽了办法,挖树根、掏野菜、拨榆树皮磨面、榆钱饭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时间像流水一样,眨眼间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奶奶说:你们没有经历我们那些人经历过年代,你们想象不到那种生活的苦难和艰辛,你们生活在了好社会。看看现在的年轻人哪像我们那个时代,一件新衣服穿不到几天就换掉了,衣柜里满满地都是新衣服,有时候看的人眼花缭乱。时代变了,生活变得开放了,穿短裤、裙子,露大腿、胳膊、肚脐眼似乎都习以为常了。奶奶说:社会好了,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看现在的交通是多么的便利,千里的路程用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吃饭更是有讲究,连平日都是有酒有肉的,更何况是逢年过节……
60年奶奶还有更多的人都经历最为艰辛和苦难的时候,60年她们经历了我们想象不到的生活,但是她们也感受到了她们曾经想象不到的美好生活。60年我们的生活在变,我们的社会在变。60年之变是奶奶之变,是祖国之变。
60年一个漫长而又遥远的时代,60年我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我们从来都不敢设想的变化,尤其是奶奶她们那一代人。现在的生活对她们来说,她们认为这是神仙般的生活,是做梦都不敢想的问题。60年,对奶奶、对我们、对全中国的人民都是不平凡的,都是令人难以忘怀和平静的,是60年的变迁与改革让我们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