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夏(右)、李亚玮在录制连线节目。
冰穹A是南极内陆距海岸线最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海拔最高的地区,被称为“不可接近之极”,是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空白地区和最高点。
2005年1月18日凌晨,中国第二十一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历尽艰险,终于登上了“不可接近之极”———南极冰盖最高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白色大地上冉冉升起时,中国人的自豪感又一次潮水般涌起。
而记录下这一历史瞬间,并将图像传向全世界的,是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两位年轻共产党员———陈晓夏和李亚玮。
“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危险关头豁得出来!”
多么稚嫩的面孔,多么纯洁的笑容!李亚玮和陈晓夏这两个生于1977年的年轻记者,却已是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科技专题部的“老兵”,他们拍摄的《揭秘“死亡之谷”》、《惊心动魄九小时》等节目至今为大家称道,社教中心给他们的评价是“能力强,善于打硬仗”。
2004年10月,当李亚玮和陈晓夏得知部门将选拔第二十一次南极科考队报道记者的消息后,立即递交了“请战书”。经过层层选拔后,陈晓夏和李亚玮最终成为这次科考行动的随行记者兼科考队员。从2004年10月到2005年3月,他们将全程跟随并实时报道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全过程。
出发前,他们同其他队员一起立下了“生死状”,甚至还准备了裹尸袋。为了能更从容地应对各种意外,他们将摄像机、编辑机、发电机、药品等一一带上,总共2100多公斤!
可是,困难却远比想象的严重得多。
在历时5个多月行进过程中,科考队员遇到了严寒、暴风、气流、冰缝、白化天气等等难以想象的危险,很多队员出现了呕吐、昏厥、缺氧等身体不适状况,有人甚至尿血。身为科考队员的李亚玮和陈晓夏,在行进中有必须完成的任务;而作为电视记者,他们又要在别人休息后,编辑画面并利用海事卫星回传到中央电视台。
在科考船队穿越海上“魔鬼西风带”时,遇到了20年来最大的一次风浪,几乎所有的人都晕船了。但为了让观众真实感受到西风带的惊涛骇浪,陈晓夏仅仅依靠一根绳子,就站在随时会被大浪吞噬的甲板上开始了拍摄。
当风浪过后,看到船甲板前面被浪打弯的钢制绞车,尽管后怕,他们仍为留下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而兴奋。
刚踏进南极内陆时,队员们还能用煤气炉加热“航空餐”,然而海拔超过3000米以后,由于缺氧,煤气炉燃烧不了了。加上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气温,“航空餐”结成冰坨坨,蔬菜成了碎渣子。
有一次,陈晓夏想将嘴里的冰渣子吐出来,可是吐出来才发现,竟然是自己的牙齿!由于营养匮乏,他的牙齿自动脱落了。
在南极科考的5个多月中,李亚玮和陈晓夏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可是,为了广大观众,为了新闻事业,两个年轻的电视记者把危险和死亡放在了一边,全身心地投入到拍摄工作中。
“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平凡时刻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险关头豁得出来!”他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站在这面旗帜下,我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在这次南极科考中,李亚玮和陈晓夏完成了世界电视史上两个重大突破———在西风带和南纬80度以南区域传送出电视图像信号进行同步报道。
拍到西风带的画面后,他们急于将画面传回台里,但是西风带环境恶劣,从来没有人在这里传出过电视信号。
他们想了个土办法,在摇晃的船上,李亚玮和陈晓夏来回交替,一个人在船外举着信号发射器当三脚架,另一个人在船里寻找卫星信号,常常是1分钟的电视画面需要30分钟的传输时间。经过六七个小时与风浪的搏斗,他们终于把拍到的非常具有冲击力的西风带画面传送回了电视台。
科考队跨过南纬80度以后,海事卫星超出了服务范围,信号极其微弱。而此时是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关键时刻。为了寻找更强一点的信号,他们一个人在零下四十一二摄氏度的外面拿着天线板,一人在雪地车里拿着对讲机。每传一次画面都要来来回回消耗六七个小时。
有一次,到了早晨8点画面还没有传输出去,台领导说只要把图片传回来就可以了。可是他们仍然一再尝试。终于试通了,一共通了两个小时,这意味着能传三到四分钟画面。他们创下了电视史上的另一奇迹———在南纬80度以南区域传送出了电视图像信号!
在实现职业追求的同时,两位年轻记者也实现了理想和信念的升华。陈晓夏早在中学时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亚玮也已是入党积极分子。经历了南极科考的生死考验之后,经中央电视台党组织研究,李亚玮在南极入党的申请被批准。
在成功挺进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当天,科考队为李亚玮举行了入党仪式,当鲜艳的党旗飘扬在海拔4093米、气温零下42摄氏度的南极冰盖最高点时,队里的5名老党员的眼睛都湿润了。李亚玮激动地说:“站在这面旗帜下,我感到无比的光荣与自豪!”
文章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