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市纪检监察机关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
“点”出和谐新篇
打印

    核心提示:陕西省安康市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和完善,2008年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领导班子成员的照片、姓名、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本机关醒目位置公开上墙,信访群众根据自己的信访诉求需要,依法自主有序地点名选择领导接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是群众点名接访的责任主体,凡被群众点名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向群众明确答复办结时限,积极解决问题。

    陕西省纪委今年年初决定,在全省县以下纪检监察机关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而这一制度,在安康市已实施一年,并显现实效。

    2007年8月,安康市镇坪县钟宝镇某村村民陈某等9人上访,反映该村党支部书记栗某乱砍滥伐、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等问题。按照镇坪县纪委正在试行的群众点名接访制度,上访人点名要求县委常委、纪委书记接访。县纪委领导接访后,立即责成钟宝镇纪委查处并报告结果,并强调务必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同时,明确案件室、信访室主任为督办人。钟宝镇纪委迅速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很快便查明了问题,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处理。随后,县、乡纪委及时向上访群众反馈了处理情况,群众十分满意。

    短时间处理问题,平稳解决问题,快速平息事件。镇坪县纪委在处理这起信访事件中展现的“短、平、快”风格,正是安康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群众重复访、越级访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取得的成效。

顺民意,在创新机制上动脑筋

    新的工作成效源于新的工作理念。

    近年来,安康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信访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矛盾,取得明显成效。但一段时期,群众重复访、越级访问题也比较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个别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认识不到位、责任不到位、工作不到位,加之群众上访的渠道不够畅通,使信访工作陷入被动局面。

    如何找准加强信访工作的突破口?必须从创新制度和机制入手!

    安康市委书记刘建明在市纪委全会上提出,纪检监察机关要走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前列,以构建和谐信访工作为抓手,为全市发展发挥更加积极的保驾护航作用。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郑光照多次主持召开市纪委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和谐信访”创建工程。

    根据10个县区信访举报工作的特点,安康市纪委分别部署10个创建课题,包括汉滨区“快速处理初信初访”、石泉县“公开处理信访问题”、镇坪县“群众点名接访”等。10个课题各具特色,形成了“和谐信访”创建工程的坚强架构和丰富内涵。各县区围绕各自创建课题,大胆探索、创新工作,从不同侧面为构建和谐信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实践。

    2008年,安康市在总结镇坪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和完善,在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推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即信访群众根据自己的信访诉求需要,依法自主有序地点名选择领导接访。

解民忧,在解决难题上下工夫

    2008年11月,市民张某来到市纪委,反映某中学修建教学楼超高,严重影响其所住居民楼采光。市纪委领导被点名接访后,答复立即调查解决,并迅速派员协调有关方面开展调查处理。11月20日,在经过3次协商后,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张某拿到了该学校给予的经济补偿款。他满意地说:“没想到市纪委领导对我反映的问题这么重视,协调解决得这么快,我再也不用为这事东奔西跑了。”

    以前,由于许多上访群众不了解领导职责信息,不知道自己的问题由谁管、该找谁、怎么找,以致造成不论大事小事都找主要领导或上一级领导,不仅分散了主要领导的精力,而且问题也难以及时有效得到解决。

    针对这一问题,安康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结合全市开展的“书记大接访”活动,将领导班子成员的照片、姓名、职务、分管工作、联系电话等信息在本机关醒目位置公开上墙,并通过设立“群众点名接访公示牌”,发放“阳光接访卡”、“点名接访便民卡”、“点名接访答复意见书”,举行信访公开听证会等形式,使来访群众对接访流程和办理过程一清二楚,做到进门有登记、接访有记录、查询有凭证、诉求有结果。按照安康市纪委制定的《点名接访指南》,来访群众在信访室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首先做好预约登记,再由信访室及时联系或预约被点名的接访领导,领导接访结束后,信访室及时填写接访处理意见和来访人意见。

    要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接访领导必须强化责任意识,敢于正视矛盾,积极化解矛盾。为此,安康市纪委明确,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班子成员是群众点名接访的责任主体,凡被群众点名的,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解决问题,不得借故推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属本人分管的,负责主办;属下级管辖的,直接督办;属纪检监察机关受理范围外的,积极协办。必须向群众明确答复办结时限,一般问题一个月内办结,复杂问题三个月内办结。问题办结后,通过书面或回访等形式,及时向上访人答复。

    2008年7月,该市某村村民易某来到市纪委,按照群众点名接访制度,半信半疑地点名要求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分管信访工作的一名副局长接访。在认真听取易某反映的某律师事务所律师在为其代理诉讼过程中多收4000元费用的问题后,该常委及时与市司法局联系协调。经调查,易某反映问题属实。4天后,易某便拿到了有关部门责令该律师退还的多收的费用。他感激地说:“从反映问题到拿回退还的钱,仅用了4天时间,纪委的干部办事真有效率!”

暖民心,在深化效果上做文章

    在接访过程中,安康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采取人性化、人情化的办法,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使上访群众真正感受到可亲、可信、可敬。许多上访群众说:“纪委接访的干部说的是暖心话,办的是为民事,我们放心!”

    安康市纪委信访室里一块“渴了喝杯茶,累了歇歇脚,有话慢慢说,这里就是您的家”的温馨提示牌,信访工作人员一声“请坐”、一杯热茶,让许多上访群众如沐春风,心情逐渐平复。在“既依法依纪,又入情入理”的原则指导下,该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从优化接访环境,改善接访态度,改进接访方式入手,着力推进信访接待室规范化建设,为群众点名接访制度的实施营造了良好氛围,为有效化解矛盾打下了基础。在接访中,他们采取把上访群众请到领导办公室接访、领导主动登门回访、电话询访等方式,与群众面对面地沟通、心贴心地交流,增强了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的认同感,激发了群众自我调节、主动化解问题的积极性。

    2007年1月,白河县某单位两名职工因对在竞争中下岗不满,在互联网上发帖散布带有攻击性内容的信息。安康市纪委主管信访工作的副书记被点名接访后,与两人先后进行14次长谈,5次上门交换意见,3次召开信访公开听证通报会,在解决上访人合理诉求的基础上,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使两名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看问题的片面性,对自己的过激行为表示内疚,并主动提出息访。

    2007年10月,汉滨区某村两名群众致信市纪委,反映乡村干部在实施迁移式扶贫中克扣村民搬迁费问题。经信访案件线索集体排查后,市纪委分管案件检查工作的副书记迅速部署市、区纪委确定督办人和主办人,查实涉及14户村民搬迁费兑现不及时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了警示训诫。

    安康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正是通过对一桩桩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的快速有效处理,及时化解了矛盾,拉近了党群干群距离,使得纪检监察信访渠道真正成为维护稳定的“减压阀”、促进和谐的新平台。诚如陕西省委常委、纪委书记郭永平所言:“他们愿意把群众的事情揽在身边,直面矛盾和问题,为全省信访举报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实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以来,安康市各级纪检监察干部共接待群众来访585人次,解决信访问题465个,呈现出信访举报总量明显下降,信访突出问题明显化解,集体访、越级访明显下降,信访结案率明显上升的良好态势。2008年8月,安康市纪委监察局被中央纪委监察部授予“全国纪检监察信访举报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陕西省纪委决定在全省县以下纪检监察机关推行这一制度。

(2009年3月23日)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上一条: 白河对新任领导干部进行廉政法规测试
下一条: 渭南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