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创新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结合周边县区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瓶颈问题进行探讨。
一、存在问题
(一)进展不平衡。一是各村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政府投资更多地向经济条件好、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的示范村、样板村集中,向有财力提供配套资金的先进村倾斜。有的村建新村、修游园、立雕塑动辄就达数百万元,而经济滞后、矛盾集中的偏远落后村则往往被边缘化、空心化,群众出行、饮水等基本需求都难以保障。资源配置的严重失衡导致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实现,公共设施利用率低下。少数先进村全村常住人口数不足二三百人,却建有能容纳上千人的健身广场;二是同村各组之间发展不均衡,多数村将资金集中投在某一个或几个村民小组的建设上,没有做到整村推进,往往是部分组生产路已全部硬化绿化美化,部分组连通村路都还没有硬化;三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平衡,少数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村庄建设,就是拆旧房、盖新房、修道路、变村貌,忽视了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个根本,从而导致很多地方重村容村貌轻经济发展、乡风建设,使新农村建设 “一手硬、一手软”。
(二)村居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同质性。一是村居规划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村组新农村建设不能因村定策,采取 “一刀切”、简单“重复模仿”,部分村既没有征得大多数农民同意,又没有经过实地勘察论证,全凭村干部自行确定中心村、新村位置,然后绘出图纸强制执行;二是主导产业趋同化,很多村组产业规划没能结合当地现有和潜在的资源优势,缺乏行业专家的指导,盲目跟风,导致产业结构调整收效甚微。很多村组主导产业一揽子,但发展均处于“散、小、乱”状态,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三)债务负担重。一是部分村组前几年为了完成 “普六”、“普九”、农业税摊派、集资建校等任务,村上统一垫付资金,导致村组历史债务沉重,发展没有后劲;二是新农村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中的群众自筹资金部分往往由村上统一拨付,巨额的建设成本和薄弱的村集体经济又使村组背上了沉重的新债务。
(四)农村基础设施兴建和维护难。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困难,村民为了方便生产,有60%的农户喜欢分散居住,以致开展公路、电网、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二是部分道路、渠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时缺乏长远规划,如部分原建的通村公路由于路面过窄,已无法满足群众出行、经济发展等需求,从而导致重复建设;三是乡村道路、农业排灌系统等公共设施维护难度大,在已建成的公路中,有的公路虽然可以通车,但由于无后期养护,道路质量差,损毁严重,造成“瓶颈路”、“断头路”较多,通达水平较差。此外,多数道路是由农户自行筹建,公路技术等级较低,路基松软,抗灾能力差。
(五)基层干部队伍及农民素质不适应。一是思想道德素质差,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满足于够吃够喝,农闲时节有60%以上的人成天打麻将、斗地主,缺乏干事创业精神;二是文化素质低,73%的农民都是初中以下学历,有50%的农民对农药使用、科普知识等无法掌握,很难接受新事物、使用新科技;三是技能培训少,有85%以上的农民没有一技之长,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四是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六)村官群腐现象突出。一是以权谋私。一些村干部将集体的果园、鱼塘、农机具等转卖或低价承包给他人,从中牟利,一些有利可图的工程如修路,村干部能干的自己干,干不了的转给别人,从中拿介绍费;二是干部不做“份内事”。个别干部只忙于自己致富,对村级事务往往是一拖二混,在为民办实事上吃拿卡要、铺张浪费、办事不公;三是村务公开漏洞大。部分村支部书记、主任、会计共同侵占修路、打井、小麦良种补贴等资金,违法乱批乱占村集体土地。
二、原因分析
一是部分干部热衷于搞“政绩工程”,建广场、立雕塑、修花坛、移大树,花费巨额资金“打造”新农村“示范村”, 还有个别领导干部的政绩冲动,导致一些耕地和果园被占用,个别村组甚至出现扶贫资金“扶富不扶贫”的现象;二是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干部青黄不接,村级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甚至是陷于瘫痪,造成新农村建设组织体系在最不该断的地方“缺位”、“断档”;三少数公权力部门和利益集团,本位主义严重,把支农惠农、建设新农村项目当作“权力寻租”的工具和“揩油发财”的机会,挪用、套用、挤占惠农资金;四是基层文化活动缺失,除部分妇女选择跳舞健身外,打牌、打游戏、打麻将等消极娱乐活动在农村盛行,即使部分村组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意愿,也苦于没有专业人士指导;五是由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二三产业兴起,有文化、会经营、能写会算的年轻人外出打工或经商办企业,农村财会人员匮乏,专业知识欠缺,导致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给村官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
三、对策建议
(一)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要推进各村组之间的均衡发展,以村集体经济水平、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等为依据,将所有行政村实行分类划分,按照“党群部门包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执法部门包乱村、农技部门包专业村”的原则实行分类帮扶,推广领导干部“捆绑式”帮扶机制,由县级领导亲自包抓重点难点村,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包抓村予以倾斜;二要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有限的资金花在群众普遍需要的农村人饮、道路、沼气建设、文体活动设施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将改善村容村貌和农村产业规划相结合,如村道两边的景观树可以栽植苹果树、柿子树,这样就能起到致富和美观的双重效果;三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指标,将村集体经济、群众收入水平、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等多项指标全部纳入评价体系,定期召开群众评议大会,对各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民主评议打分。
(二)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果树栽培、生猪养殖等实用技术的培训;二是增强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引导外出农民工回乡创业,完善农民工创业的政策扶持体系,通过减税、减费,降低创业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允许农民工用土地使用权抵押融资,解决其创业和置业所需资金,发展壮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和机械加工园,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就业环境;三是依托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图书室等平台,定期邀请专业人士下村指导,组织各村文艺爱好者开展秦腔、舞蹈、快板、木偶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一是在村庄规划上要根据村庄的地形、地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因素,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避免规划奢侈化、雷同化;二要严格程序,实行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把钱用在刀刃上;四是在农业产业规划上,要依托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四)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干部廉洁从政。一是村组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对一事一议、误工补贴人数及标准、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低保、农村危房补助等实行村务公决;二是将村务公开纳入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监督检查内容,将土地出让补偿、集体资产出租出售、工程招投标、宅基地审批、村干部报酬等热点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同时进一步规范公开的时间、程序、范围;三是在各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变原来的“村账镇管”为村账由专门会计机构管理。制订《统一使用规范票据收款制度》和《财务支出审批权限制度》,核算中心坚持每月向群众公布一次村组财务收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