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涉农纪检信访看如何加强农村管理
——关于农村纪检信访问题的调研报告
打印

近几年,涉农纪检信访数量逐年增多,信访问题已由原来的村民纠纷、个人利益逐渐转入村级管理、财务问题、经济利益等方面,为探寻农村信访发生变化的原因,掌握处理信访问题的有效措施,稳控信访走势。近期,我们以本县的农村信访情况为依据,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析,基本理清了农村信访的突出问题,信访问题产生的原因,农村村务财务问题的症结,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以求解决农村信访问题,加强农村管理。

从2012年年初至2013年4月我县受理的34件信访件分析,反映农村信访问题有22件,占信访总量的64.7%,较前增加了12%;反映基层站所及部门信访问题有12件,占信访总量的35.3%。以上数据反射出农村信访件居高不下,颇有上升局势,因此加强农村信访问题调查研究至关重要。

一、信访反映的突出问题

从我们受理的涉农信访件分析,农村存在的有代表性问题或突出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村务财务存在突出问题。反映农村信访问题的22件中有7件反映村务、财务混乱且不公开;有5件反映村干部交替过程中,财务移交不及时,不完整,存在问题久拖未决,村务、财务公开流于形式,群众意见大,对干部不信任。

二是农村干部存在突出问题。反映农村信访问题的22件中有6件反映村干部民主法治意识淡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独断专行,作风霸道,决策不民主,办事不公开,群众强烈不满。如:有的村干部思想素质差,以权谋私;有的干部在群众建房等办手续及在征地过程中私下索要好处,不给好处就不办事,甚至刁难;有的村干部任职时间长,平时不注重学习提高,凭经验办事,不按程序办事,自己乱表态;有的作风霸道,私心重,处事不公,群众反映强烈;有的缺乏民主意识,不懂领导方法和领导要求,唯我独尊、拉帮结派、互不团结,导致“两委”工作不配合,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有的村干部缺少学习和研究,对党的农村政策向群众宣传不到位,对信访稳控不够重视,在矛盾化解排查方面不负责任,没有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涉及农民利益和经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反映农村信访问题的22件中有4件反映村组土地征用涉及资金量较大,关联大多数群众利益,因征地中出现的问题造成群访、重访、越级访现象十分突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反映征地补偿村干部补偿数量较大,群众难以接受这样的现实问题,心理极不平衡,因而激烈上访要求追回征地补偿款。二是反映村组余留征地赔偿款使用不知去向的问题。一些村组对征地赔偿款的支出情况公布不详细、不到位,个别村组干部变相侵吞征地款,群众对此意见颇大引起上访。

四是涉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存在问题。反映农村信访问题的22件中有65%的信访件都涉及各项惠民政策落实问题。由于群众的维权意识增强,农村低保、贫困救助、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事关群众利益,所以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已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但一些村组干部在落实这些政策中不能严格执行,存在优亲厚友的现象,使群众产生了不满情绪和看法,引起上访。

五是发展党员存在问题。反映农村信访问题的22件中有40%的信访件都涉及违规发展党员这一问题。由于近年来提高了村干部的待遇,加之一些村组干部为了拉帮结派,所以在发展党员方面一些村组干部将培养对象锁定在亲属、关系户和自己人以内,形成了违规发展党员的事实,引起了一些积极分子的不满,对村组干部产生看法,引起上访。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从信访量增加的原因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十八大的召开,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力度,要求老虎苍蝇一起打,唤起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二是随着农民法制意识、民主意识的增强,一些村组在惠民政策、土地征用、财务公开、干部作风等方面存在问题引发的群众信访增多;三是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常年在外,对本村组的经济运行发展知之甚少,不明详情,听到一些群众议论和风声即刻上访,增加了信访量。

从产生信访的原因看,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少数村级组织和部分农村干部确实存在违纪违法问题。个别村组干部以权谋私,办事不公,利用职务,贪污侵占集体资金,村组干部的腐败问题降低了群众对村级干部的信任产生信访。二是虽然已推行村务公开,但有的公开内容不完整,对于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务收支情况、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宅基地审批等,公开不到位、不及时、不全面、避重就轻,流于形式,有的甚至不公开,引起村民猜疑,导致群众上访。三是财务管理混乱。有的村组财务制度不健全,收入不入账,白条支出,随意性大。有的村长期不公布财务收支情况,民主理财形同虚设,群众对村干部意见大,就借助于写信或上访让上级有关部门来调查核实。四是个别村组拉帮结派现象严重,群众对换届所选干部不满意,私下串通一气找一些精神有问题或不明事理的村民上访村干部。五是个别村民与村干部发生个人恩怨,借此上访反映问题。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1、加强教育,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农村信访举报增多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农村党员干部自身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自控能力差、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法制观念淡薄,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从而引发群众信访。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根据农村新形势、新工作的特点,利用农村农闲时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培训班。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司法局等各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大对村级干部的教育、培养,深入村组开展宣教活动,不断提高村干部的宗旨观念、法制观念、纪律观念和能力水平。同时各乡镇要更加注重农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将其摆上议事日程,认真研究方法和措施,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切实引导村干部提高廉洁自律、拒腐防变的能力,从思想源头上遏止腐败动机的产生。

2、强化监督,严格村(组)财务管理。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加强管理。要继续完善村级财务乡镇代管、组上财务村级监管的各项管理制度,细化村账乡管的实施细则,加强监督检查措施,加大对村组不按规定报账支出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村组干部经济犯罪。二是严格收入管理。对村组各项收入实行账内核算管理,村组收取的各种款项,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后,由村会计写出详细的收入申请报告,报乡镇“三资”管理服务中心备案。在“三资”管理服务中心的监督下,收款后5日内将钱款存入指定专户,并定期组织财务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有效避免白条入账、现金管理混乱等不良现象。三是严格报账程序。全面实行“村账乡管”,村委会一季度组织交一次账,经集体会审、村务监督委员会审核、村“两委”分管财务负责人签字后,交乡镇“三资”服务管理中心审查入账。会审认为不合理或违反制度的开支,不予结账,从源头上防止坐收坐支。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县纪委采取随时组织人员,不打招呼、不发通知的办法就各单位村级财务管理和公开工作进行随机抽样检查。对工作不到位的相关单位和乡镇提出具体整改意见并追究其责任,以此确保村级财务活动制度化、规范化。

3、加强宣传做到合法合理上访。一是针对农民群众在上访过程中出现的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缠访闹访现象,要加强信访条例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行使信访权利,合理表达利益诉求,做到理性上访。二是要突出抓好各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当前农村围绕土地使用和转让的纠纷逐渐增多,各乡镇要组织开展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的宣传学习活动,进一步明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维护土地承包合同的严肃性,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4、不断强化抓好源头治理的意识。一是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充分考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泛听取民言,集中民智,防止因决策不当而引发重大信访问题。二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增强工作透明度,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全面落实政策。认真了解和掌握当地在落实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高度重视、及时反馈,认真落实,确保上级有关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变味、不走样。

5、严查案件,教育干部遵纪守法。发挥办案协作区的职能作用,重点对村组干部利用职权以权谋私、侵占集体和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要通过查办案件,达到威慑腐败分子,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的目的,使农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打击腐败的决心,从而从根本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上一条: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官风与民风的认识
下一条:三原县纪委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监督 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