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中国革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推动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艺进入新时代。前后两个“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与方法,回答了中国革命文艺与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在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地位,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繁荣。
以文弘业,为伟大时代留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文艺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精神世界更为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文艺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这一伟大实践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广泛的题材、丰富的主题、生动的形象与动人的故事。文艺创作要着力反映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生动进程,呈现中国人民奋进新时代的光辉历程,真实地反映时代风貌、时代趋势,为伟大时代留影。
融入人民,为中国人民放歌。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汲取素材,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和典型人物,为中国人民放歌。著名作家柳青认为,一个作家最崇高的使命就是为人民写作。柳青把个人诗情和时代主题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塑造了创业者的光辉形象。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陈彦等继承了柳青为人民创作的优秀传统,自觉地深入人民生活,体验人民的忧喜与苦乐,为中国人民唱出了一曲曲时代颂歌。为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民放歌,文艺工作者必须融入人民,深入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在生活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才能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才能有深刻而高远的思想。思想决定高度,人品决定文品,文学史上的那些经典作品无不思想深刻、高远,都体现了文学家高远的思想与情怀。柳青说:“作家与作家之间最根本的差别往往不是文字技巧,而是在生活和思想上,同时也有意志的竞赛。”文艺大家们不为名利诱惑、不急功近利、不左顾右盼,扎根生活,深入人民,塑造出了生动丰满、有血有肉的他们时代的劳动者、建设者、创业者形象,歌颂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守正创新的时代精神,增强了人民的力量,振奋了民族精神。
玉汝于成,写出时代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文艺创作是一种异常艰难的创造性工作,需要作者付出长时间艰辛的劳动,需要作者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著名作家陈忠实在家乡西蒋村辛勤笔耕,终于完成了长篇史诗巨著《白鹿原》的创作。一个作家要创作出经典作品,往往要经历内心的巨大风雨。这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进行长时间的艺术构思,他要把内心的风雨化作不动声色的谋篇构思、跌宕起伏的情节进展、人物性格的张力撕裂以及人物命运的悲途末路等,于无声处听惊雷,其中的艰辛只能由自己体会。文艺创作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朝乾夕惕、夜以继日,没有坚强的意志很难完成。经典作品能影响人的心灵和行为,帮助读者提升思想境界,净化灵魂,增强读者的信心和力量。当下,中国人民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文学艺术家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时代,应该积极地融入这个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伟大的时代需要无愧于时代的经典作品,文艺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文艺工作者要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创作出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时代经典。
通心共鸣,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涌现了许多精彩、动人的故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选取题材,塑造更多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传递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改变命运进行的不屈奋斗精神,向世界传播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联通各国人民的心灵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传播中国精神。文艺作品要通过多样的题材、深刻的主题、生动的形象、优美的语言把中国精神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来。柳青的《创业史》一方面呈现了农民创业进程的艰难与曲折,另一方面折射了农民心灵深处坚韧顽强的创业精神。勤劳勇敢、坚强不屈、锲而不舍、意志顽强、愈挫愈勇的创业精神,呼应体现了人类为改变自身命运而永不言败的共同价值,因而能引起世界上更多的读者的情感共鸣。文艺工作者要选取最能体现中国精神的题材和人物,塑造更多为世界读者所接受的中华文化形象,展示中国,联通世界。
激浊扬清,健康文艺生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文艺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涌现了一批广受人民群众喜爱的优秀作品。同时,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醉心于一地鸡毛、鸡零狗碎的庸常化叙事,复制碎片化的灰色人生,商业化写作、身体化写作、欲望化写作现象时有发生。文艺批评必须发挥激浊扬清的功能,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敢于批评,敢于“剜烂苹果”,努力营造健康的文艺生态,促进优秀作品脱颖而出。文艺批评能帮助读者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主题和艺术成就,提高读者的鉴赏能力和艺术趣味,同时也能帮助作者正确认识自己的作品,提高文艺创作能力。文艺批评家要重视文艺批评,坚持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历史的批评标准对文艺作品进行分析、评论,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美学标准来任意剪裁中国的审美,在世界文艺领域鲜明确立新鲜活泼的、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欣逢伟大新时代,我们坚信,伟大时代召唤伟大艺术家,伟大时代也能造就艺术大家。文艺工作者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汲取精神力量,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经典作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