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逶迤绵延的川北山区深处,阳光和煦,草木葱茏,正是春种的好时节。“夜间气温低,要给秧苗盖上塑料薄膜保温,田里的水也不能淹过秧苗,否则不利于它的生长。”党的二十大代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东宝镇双西村“两委”委员、村党支部原副书记邓小燕卷着裤腿、提着鞋子,在泥田中边走边看,不时指导村民们秧苗的培育技巧。
返乡8年,耕耘田间,邓小燕已由一名初出茅庐的“新农人”成长为样样上手的老把式。在她的带领下,脚下的这片土地,正焕发出新的希望和活力。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邓小燕先后荣获“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称号,今年五四前夕,她被授予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剑阁县东宝镇是远近闻名的“贡米之乡”,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所产大米糯性强、口感好,曾是唐朝贡米。但是,由于村民单打独斗卖稻谷,贡米价格长期“起不来”。加之当地交通不便,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广大群众守着“金疙瘩”,却过着穷日子。
“我从小吃着山里的米长大,不能让这么好的米一直困在大山里。”2015年,在外打拼长了见识的邓小燕怀揣着造福一方的梦想,放弃珠海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开展东宝贡米规模性种植。
然而,困难远比预想得多。回乡第一年,邓小燕引种越年再生稻100亩,但由于缺乏水稻种植和管护技术,最终以失败告终,不仅打工挣的存款全部搭进去,还欠了一大堆债。一些村民也说起了风凉话:“没干过农活儿的小姑娘,怎么能种好水稻呢?”“她吃不了苦,闹着玩儿呢!”
夜深人静时,邓小燕常一个人坐在田边的月光下,她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坚定了信心:“这方水土养育了我,哪怕再艰难,我也要带动这里的群众富起来。”
邓小燕从失败中寻找教训,找亲朋好友凑钱,四处求学考察。她走进田间地头向经验丰富的老农请教,前往农科院学习种植水稻专业知识。通过对当地土壤、水质、气候进行专业分析,邓小燕最终选择了最适合这里的水稻品种——川优6203。
2016年4月,邓小燕运用在珠海工作学到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成立广元耕鑫农业有限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种植贡米有机稻,生产的贡米经过大力宣传,很快成为市场上的畅销货。2017年,“东宝贡米”正式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她相继开通淘宝、京东、微店几大电商平台,将贡米卖到每公斤32元,比普通大米的价格足足翻了几番。
年轻能干、敢闯敢试的邓小燕逐渐得到了村民们的认可,同时,也进入了组织的视野。2016年双西村“两委”换届时,邓小燕全票当选村党支部副书记。
“组织和群众信任我,我就要发挥自己的作用,竭尽所能为大家办实事解难事。”邓小燕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社员(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统一生产计划、生产资料、技术培训、技术规程、品牌包装和保护价回收的“五统一保”方式运作,帮助村民发展贡米有机稻。目前,已带动剑阁县规模种植水稻1万余亩,覆盖8个乡镇19个村,助力728户2356名村民致富,年生产总值达5500万元。
“以前我们自己卖谷子每斤1元左右,小燕给我们的价格是2元,去年因为干旱减产,又把收购价提高到每斤2.2元。”村民王连秀说,他前些年几次发展产业受挫,家庭经济十分拮据,邓小燕上门说服他种植东宝贡米,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并指导生产。从2017年开始,王连秀家每年新增收入2万多元,去年还盖起了一幢二层的小洋楼。
“大米毕竟是我国最普通的农产品,价格一定会有‘天花板’,要想让老乡得到更多实惠,就必须挖掘贡米的‘附加值’。”邓小燕制定了分两路行军的“作战图”。一方面,她采取“农业产业扶贫+厨房新零售+电商”模式,在成都开设了50家“现碾米·城市打米坊”,让城市居民体验现场打谷、现场碾米的过程,吃到自己加工、地道新鲜的大米。另一方面,打造“贡米文化康养旅游”项目,通过举办“插秧节”“打谷节”等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名游客“爱心认购”“体验购买”“乡村玩乐”,也让村民种植的瓜果蔬菜、五谷杂粮成为大家争相购买的抢手货。
与此同时,邓小燕积极发展直播销售团队,不仅把贡米卖往全国各地,而且把当地的土鸡、红心猕猴桃、木耳等60多款农产品也打造成销售爆款。在直播中,她还热心分享新农村的变化和“新农人”的创业故事,让不少网友产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我希望通过贡米的品牌效应撬动家乡产业的全面振兴,既让更多的农产品走出大山,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些优质农产品,同时也让本地村民保持种植和养殖的积极性,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这些天,邓小燕又开始了新的“折腾”:“我们发动100个老年人做乡村代言人,这不光能增加他们的收入,还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为乡村振兴出力,活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