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各地“送温暖”活动又掀高潮。各级领导纷纷深入基层,给困难群众送去党和政府的关爱。这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举措。然而有些地方“送温暖”活动急功近利,搞形式、走过场、声势大、成效小。
据报载,某市某区日前对外宣布,计划投入300万元开展“送新衣、送医药、送年饭”活动,其中120万元准备用于请区内的贫困户吃一顿年夜大餐,包括红焖甲鱼、盐水大虾、清蒸河蟹、葱烧海参等。此消息一出,有人为之叫好,有人说是做秀。笔者以为,该区能够拿出一大笔钱搞“送温暖”活动,其关心困难群众的这份情意是好的,但“送温暖”需要送什么?这个问题他们没有深入思考。
给贫困户送去一些钱物,能解决一些问题,但远非治本之策;让贫困户过一个好年,能感受一时温暖,但不是长效之举。“送温暖”活动的目的不仅是要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燃眉之急,更要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笔者认为,为困难群众创造早日解困的条件和环境,增强他们走出困境的信心和能力,才是根本的,才是最好的“温暖”。
各级地方政府应坚持求真务实,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文化、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使困难群众获得更好的生存技能,找到脱贫致富的路子,提升自主发展的能力,要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真正送到他们的心坎上。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许多地方“送温暖”的内容已由以往单一的送钱送物,延伸和拓展为送资金、送服务、送技能、送岗位等。此举无疑是变“输血”为“造血”,能从根本上帮助困难群众早日摆脱贫困,既做到雪中送炭,又使困难群众得到长久“温暖”。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