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和反映真实的“民声”
打印

新年第一天,央视改版后的“焦点访谈”栏目,有个采访叫“2012年,你过得怎么样?”一上来,就播了一个小孩的回答:2012年,我上小学了,感觉很累,每天要早早起床,不能睡懒觉了。晚上放学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哎,语文数学题很难,有时候大人都得琢磨半天,干吗出那么怪的题呢?我还是一个6岁的孩子,干嘛呀。

央视这样的随机调查,之前搞过“你幸福吗?”面对记者的话筒,被采访者“我是外地打工的”、“我姓曾”、“我耳朵不好”、“我幸福啊……我应该姓什么”等回答狡黠而幽默。

党的十八大闭幕当天,面对央视记者“党的十八大后,你对未来有什么期望?”的采访,几名被采访者的回答简单而吸引人———山东郓城一男子:就希望房价降一点,收入高一点,生活幸福一点,也就这样吧;南京一老人:就是一定要上面的指示,下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别走样,如果走样,就等于零了;成都街头一妇女:我不知道说得对不对啊,就是说,政府的权力要在阳光下运行,这是一个最大的保障,我觉得是;郑州一市民:我觉得现在还是社会保障这块,国家还是要重点关注一下,加强一点,因为现在老百姓有钱了也不敢花。社会保障好了,养老、医保好了之后,消费这块会更好的……

这些都是我从电视上抄下来的原话,要是看电视,有图有声音,那些人的回答声情并茂,更是有味道。这些访谈上网后,更是受到了网友的好赞。

央视的新闻报道,大多以庄重严肃为基调,即便是反映民声的节目,也老是给人板着面孔、不太真实的感觉。而这些随机采访受到热捧,我以为,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真实地反映了“民声”:一是采访对象是随机的,没有事先安排,没有领导指定;二是对采访对象说的话,是直接呈现,而不是间接转述,也就是“出原音”,原汁原味;三是对采访对象的话,未加过滤和剪辑,虽有语病,但话糙理不糙,反而新鲜活泼有个性;四是采访记者不刻意诱导,也不预设立场,让采访对象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应该说,在这几组采访中,记者和观众听到了老百姓的“真实答案”,也看得出,老百姓对许多事情的见解,并不比一些专家、领导的水平低。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那么,要“问”、要“汲取”,首先就要创造条件让老百姓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那种堵住老百姓的嘴,不让老百姓说话,或者话筒虽然递到老百姓面前了,却逼迫或诱导老百姓说好听的话、言不由衷的话,或者老百姓虽然说了真话,却在报道或决策时一隐或一改了之,或者本应该好多人不是那样说的,却以“市民普遍认为”、“群众纷纷表示”这样的笼统说词粗暴代替的做法,本身就是在堵塞言路。

新闻媒体这样采写新闻,观众、读者不相信、不爱看,也不可能为党委、政府掌握民情、科学决策提供真实依据;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这样做,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民声”,也养不成好的工作作风,反而会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媒体改文风,最重要的是听实情,说实话。对于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来说,无论是作决策、还是办事情,如果真是想着为老百姓好,那么,放下架子,放大胆子,放宽心胸,让老百姓说真话实话,还有错话孬话骂娘的话,鼓励和支持媒体反映真实的“民声”,就不仅是一种修养,更应该是一种责任了。否则,连老百姓在想啥、盼想、愁啥、骂啥,怨啥、恨啥,都不愿听、不敢听、听不到,媒体何谈“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政府又如何当得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上一条:“房妹”能否力促经适房反腐
下一条:让空话远离官场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