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与反腐倡廉
打印



  刚刚过去的金秋十月,有两件大事全民关注、举世瞩目。一是“盛世逢盛会”,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一是“嫦娥翩翩奔月去”, 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嫦娥奔月”无疑是十七大胜利闭幕最灿烂的“礼花”!我们仰望星空,怀着虔敬和喜悦的心情,目送渐行渐远的“嫦娥一号”远去,待到缤纷散尽,回过头来,再来历数十七大报告熠熠生辉的新亮点。

  “五有”目标、生态文明、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五个“相互”及十个“共同”、首次写入“廉租房制度”,等等。同时,颇引人关注的,还有一个不是新“亮点”却仍频频闪亮的惊叹号“!”,那就是“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胡锦涛总书记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庄重宣言,赢得了全体代表长久热烈的掌声。

  把“嫦娥奔月”与反腐倡廉相提并论,是因为发现二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点。

  “嫦娥奔月”与反腐倡廉都反映了人们的愿望,代表了人民的心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在中国源远流长,老幼皆知,美丽的嫦娥、可爱的白兔、繁密的桂花树,一种想一探究竟的朴素愿望,普遍长久的存在于中国老百姓的理想当中。1969年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使这一理想有可能变成现实,也在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科学家就提出了探月的设想。如果说奔月有些理想化的话,那么民间对于反腐倡廉的要求和愿望,则历来是如此的急切和现实,因为许多人亲身感受到了腐败的切肤之痛。共产党对腐败有深刻的认识,定位到“水火不相容”的高度,要求全党同志“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十七大前,网上将“反腐败处理陈良宇”与“沉着果断抗击非典”、“ 千年农业税被取消”等,并列为十六大以来中国十大事件,这充分体现了人们对反对腐败的重视程度,充分彰显出人们的迫切愿望。

  “嫦娥奔月”与反腐倡廉都必然历经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严峻考验。1433年,明朝政府召回航海远洋的郑和船队,旋即宣布海禁。中国人错过了大航海时代,随之而来的是无穷屈辱。而过去五百年的历史证明,只有那些掌握着海洋的国家才成为了大国。今天,中国不能再错过“大航天”时代。但是,登月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1969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了向月球进军,却因为经济、科技实力和政治因素等种种原因推迟了四十年。90年代初,探月计划正式开始准备、论证,又经过了10年,才在2004年1月正式立项。10月31日下午,“嫦娥一号”成功进行了最关键的第四次变轨,正式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展开奔月之旅,但这也只是“绕、落、回”三部曲的第一部,中国人真正踏上月球,还要有很长的路、很复杂的工作、很艰巨的准备。

  比起奔月工程,反腐倡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也许更要甚之。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象,消 除腐败也必然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封建思想残余长期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腐败问题干扰破坏,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党长期执政面临的许多前所未有新课题新考验,这些,决定了滋生腐败的土壤仍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

  “嫦娥奔月”与反腐倡廉都凝结着集体的智慧和心血。从1994年对探月工程必要性、可行性初步分析和论证,到2004年2月“嫦娥工程”正式实施,前后共有50多名院士、150多位专家参加了论证和实施准备工作。而“嫦娥一号”研制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支年轻团队透视的,不仅是中国航天技术的实力,更是中国航天梦的希望。反腐倡廉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光有共产党的内部监督不行,仅靠一两个执行部门也不行,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艰巨持久的努力,才有可能把腐败现象真正扼制到最低程度。

  “嫦娥应悔偷灵药”。即使善良主观愿望的“失足”, 嫦娥仍然失去了亲情、自由和人间的繁华。正在贪腐边缘挣扎的人们,不妨抬头望月吧,寂寞、幽怨的嫦娥也许可以对你讲述些什么……

  

文章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上一条: 贪官老婆不是自由鸟
下一条: 让网络成为反腐举报新通道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