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次某县水利冬修工作汇报会上,有个主管水利工作的副主任,就该县当年的水利冬修完成进展情况说了一连串的“差不多”:“全县圩堤冬修任务差不多完成,现有的山塘、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差不多结束,渠道清淤和机电泵站的检修改造差不多搞完……”
“差不多”三个字并不鲜见,稍一留意,某些简报、汇报材料、经验介绍中都有“差不多”这个词。
按说,“差不多”的意思,是指基本实现或达到了任务、指标要求。可如果认真查一查,往往不是差不多,而是差较多。爱说这话的人,大多是不了解详情的人,他们不愿沉下身去调查研究、了解实情。为了应付检查,找到当事人谈一谈,或打个电话问一问完事,这样一来,心中无数,拿不出过硬的数据,或者明知离完成指标、任务相距甚远,怕上面批评,只好借“差不多”来打马虎眼。而个别领导干部听惯了“估计”、“大约”、“基本上”、“差不多”这些字眼,也就不以为然,不进一步追问。久而久之,“差不多”之类的字眼,自然变成了某些人汇报、写总结的常用语和过关的“护身符”,甚至报功请赏的“绝招”。
领导干部汇报的数字,本应是客观、科学成果的反映。按照国家《统计法》,它是党和国家制定战略决策和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依据。因此,汇报工作,上报数字,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切不可“花拳绣腿”,弄虚作假。为此,领导干部要多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底细,摸准数据,做明白人,并以此为契机,加强党性锻炼和思想品德修养,养成说真话、报实情、干实事的良好习惯。
又到了年终岁末总结的时候了,如何搞好数字上报,实事求是地反映年终成果?笔者认为,客观上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即舆论监督,增加数据上报透明度;群众监督,设立虚报数字举报奖;责任监督,实行“谁报数谁负责”,一旦数据掺水被查出,就要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予经济、行政处罚。如是,“差不多”之类的问题,方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文章来源:(中国廉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