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自治区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班结束时说,干干净净干事,就是对各级干部工作和生活作风的具体要求,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也是人民群众评判一个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值得信赖的一个重要依据。以“干事”为“不干净”开脱,或者以“干净”为“不干事”遮羞,都是错误的。既“干净”又“干事”,这才是好干部,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干部。
把不干净的官员踢出官场
马涤明:何谓“干净”?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之所以强调干净,是因为官员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一旦管不住小节,经不起诱惑,就容易腐败,败坏官场风气。
鸿鸢之声:有的干部确实能力很强,但动机不纯,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捞取不义之财的工具,官当得越大,权力就越容易异化,一旦自己的屁股不干净了,对待身边的各种歪风邪气,自然就会显得底气不足,腰板不硬。
昂首向前冲:干净廉洁,是领导干部的为官之本,这就要求官员做到思想干净、行为干净、语言干净、形象干净,同时还必须要求自己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关系人员也干净。许多官员之所以变得“不干净”,就是从身边人的“鼓舞”开始的,因此,官员除了抵制外界的各种诱惑之外,还必须经得起家人的“枕边风”。
秦恨海:一些官员有魄力,发展思路也清晰,振兴一方的举措也是多种多样,政绩也非常显著,但同时,他们的贪欲是无穷的,敛财手段也是高明的,并擅于以种种借口为自己的腐败行为开脱。对于此类干部,就算他个人能力再强,也要坚决踢出官场。
碌碌无为的官当着还有什么意义?
秦恨海:多少年来,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都强调“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想让那些虽无大错却又碌碌无为的领导干部从职位上退下来,却是千难万难,无过错者不丢官甚至升官早已成了官场“潜规则”,严重损害了想干事,有能力干大事的干部的积极性。
云南元谋人:古人讲,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一个官员在事业上没有追求,这样的官当着还有什么意义?从民间流行的“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口头禅足见百姓非常重视官员的“为”。既然为官,不能只用不占不贪要求自己,更要做到勤政为民。
花无红:官员到底有多大本事,不是竞选时吹出来的,而是上任之后干出来的。干干净净固然重要,但官员还需有事业心,那些只想当“太平官”混日子的干部就是庸官,还不如趁早卷铺盖回家。
冷眼看世俗:不容忽视的是,眼下的确有一些干部不贪污不受贿,双手可谓“干净”,但上班除了喝茶就是看报纸,顶多就是开个例会通报一下上级精神,该办的事情不办或者办不了。从小处讲,这种官员拿着人民的俸禄不干实事,辜负了群众的期望。从大了讲,延误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步伐,危害不比贪官小多少。
如何让干部既廉政又勤政?
芊芊: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干净与干事,缺少了哪一条,都算不上称职。勤而不廉要出事,廉而不勤要误事,保证官场的清廉风气,先要断了“不干净”之人的官路,然后再强调“干净”官员的“为”。在干净中干事,在干事中干净,这是百姓对领导干部的殷切期望,也是为官之本。
可可一家人:看一看那些出问题的贪官,大多是在“干事”中“东窗事发”,因此干部必须戒贪,组织部门的廉政教育和监督也相当重要,但我们不能将“干净”片面理解为独善其身、无所作为。在干部队伍中,揪出的腐败分子必然是少数,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官员在工作岗位上碌碌无为,且自以为“不作为”就是干净的表现。所以,我们必须在干部制度的完善上下工夫,把能“干事”的干部选上去,让庸才走下来。
右手光阴:有的人想干事,会干事,却苦于没有舞台发挥,走投无路之际则有可能通过贿赂等方式为自己谋取发展空间,这“事”还没干,人就先“不干净”了。要杜绝官场风气进入这样的恶性循环,必须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激励干净干事的用人机制和导向。
天籁之外:干净与干事,其实就是要求干部既廉政又勤政。应该说,当今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都是干净的,也是想干事、能干事的。但如今社会的诱惑多种多样,官员也并非一成不变,因此对官员的廉政和勤政要求不但要靠自律,更要靠他律。只有加强审计监督,并让“干好留任,干不好让位”成为官场准则,干干净净干事的官员才会多起来。
文章来源:发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