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时发现,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在看待社会发展全局时仍然固守着老思维。他们把经济、生产类工作称之为刚性较强的“硬工作”,而把环境、卫生、科教类归之为弹性较大的“软工作”。
何谓“硬工作”?何谓“软工作”?在不少基层干部头脑里,只有能增加GDP、能在财政税收中体现“增长”、能摆在面上显示政绩、能立竿见影一抓就灵的工作才能算上“硬工作”。于是在这类工作上要下达刚性指标,要经常排名次,要奖头罚尾,甚至搞一票否决。总之,要和干部的政绩考核和升迁使用挂钩。“硬工作”就要有“硬保障”,主要领导抓、大小会议讲、文件接连催、各种资源一齐汇聚。
而不能直接为“GDP增长”做贡献、不能脸面光鲜、不能短期见效的工作就成为“软工作”。这类工作除非涉及基本国策,上下齐抓共管,要与“一票否决”挂钩,否则很难“硬”起来。少钱办事,少人问津,更少部署落实。在晋北某县采访,卫生局长对记者说,他抓的工作和县主要领导一年只能汇报两次,一次年初安排,一次年尾汇报。至于工作怎样落实、有哪些困难,领导一概不问。而晋东南某县环保局长曾经为查处一个污染严重的引资项目,被县领导斥为不为引资帮忙反而添乱的“捣蛋局长”。
何谓“硬工作”?何谓“软工作”?当某些“硬工作”长期被过分强调,就容易形成过热和无序。近年来在一些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盲目引进外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经济结构失调就是这种偏执思维的恶果。当一些“软工作”长期被淡化,就容易撂荒形成“短腿”。近年来不少地方生态遭受严重破坏,环境承受力红灯频闪,怪病不断出现,灭绝了的瘟疫卷土重来,新型公共安全问题花样增多,尤其是最近出现的松花江遭受化学污染威胁多个城市用水安全,是对一些地方和部门长期以来只重生产不重环保,只顾眼前和局部、不顾长远和全局,不讲科学规律的惩罚。这样做的结果,“软工作”往往变成了制约全局发展的“硬约束”,变成了严重影响社会正常生活、生产秩序的“硬创伤”。
看来,工作“软”“硬”之分,只是人为认识发生偏差的产物,是违背均衡、协调发展的错误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谋求社会整体统筹发展,需要各级领导干部以科学的精神和辩证的思维重新审视工作、谋划全局。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应当改正。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