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民评官”究竟带来什么?
打印

   3月9日,甘肃省政府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社会公布了 “甘肃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绩效活动”结果。或高或低或平庸,全省范围内的14个市州和26个政府职能部门分别得到了相应的“考分”。“考分”不是来自政府内部的自评,而是来自民间———由“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组织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对政府予以评议。据了解,此次评议活动从去年9月开始组织,历时5个月,近5000名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参加了评议。

   政府绩效完全交给民间来评,“由民评官”。就此,兰州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经济学博士、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主任包国宪教授评价说:“不管从其意义,还是规模以及科学性、系统性来讲,在国内都是前所未有的。”

   “政府离开‘裁判’席,只做‘运动员’”

   应该由谁来评价政府绩效?政府的评价由政府自己组织不合适,涉及公正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而如果缺少了客观的评价,政府行政的改善、改良以及改革就没有了可资借鉴的平台。

   站在这个层面上来看,由非民间组织发起的“甘肃非公有制企业评议政府绩效活动”,其意义就凸显了出来。甘肃省经委副主任朱宏对记者说,“尽管别的省市也有过民间评价政府绩效的实践,但是由一个‘专门非政府组织发起对政府绩效的评价’,政府离开‘裁判席’,完全处在‘运动员’的位置上,甘肃省是全国首例。”

   谁也并非尽善尽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委托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并且从2006年起,这一评议活动将成为长效机制。甘肃省政府能够作出这样的决定,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也是要由“强烈的责任感”来予以驱动的,这种态度,本身就是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裁判长”的位置也很重要,此次活动充当该角色的是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它也是个新生事物,2004年11月12日才刚刚成立,但它是以专门评价机构的面目而出现的,绝非临时拉起来的草台班子。

   “我们这个中心是纯学术性的。”包国宪教授对记者反复强调,这是全国第一家对政府政绩和效能进行专业评价的学术性中介组织,中心所进行的对政府工作的研究和调查,都属于民间性质。

   这个中心设在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下。成立伊始———甚至是始自成立之前的第一项工作,便是受省政府委托,开展“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评议地方政府及省属职能部门”的活动。

  2004年11月11日,“中心”组织由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代表参加的对评议方案的讨论会,非公有制企业评议地方政府及省属职能部门的活动方案正式确立,包括问卷的形式也确定下来。11月下旬,“中心”举办甘肃省非公有制企业评议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活动培训班;12月上旬,中心在兰州、天水、武威、平凉和白银等地组织进行了试评活动……

   评价刚刚有了结果,对政府行政改革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现在下结论尚为时过早。专家则认为,“民评官”能够起到行为向导、目标聚集和成本控制的功效,有利于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的建立。

   “评价,为地方政府提高服务、修正职能提供坐标”

   这次评议通过1.8万份调查问卷和实地调查,采用60多个指标,分别就各市、州政府和省属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依法行政、廉洁廉政等进行了测评。评议,代表着全省4000多家非公企业的意见。

   从评价的一级指标来看,市州政府在廉政勤政和职能履行方面获得的平均绩效指数较高,但各市州之间差异较大;而依法行政方面的平均绩效指数最低,说明市州政府在这一方面还需努力。对于省政府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和职能发挥方面评价较高,而服务质量等方面绩效指数较低。另外,市州政府和省政府职能部门的综合绩效指数平均得分总体上都获得了中等以上的评价,说明各市州政府和省政府各部门的绩效水平正在改善。

   此外,过去一些非公企业反映地方政府较为强烈的问题正在得到明显改善,如“抵制吃拿卡要平均满意率为67.66%”,是对市州政府评价结果中满意率最高的。调查中,非公企业对地方政府办事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站式办公平均满意率58.19%”,满意率为最低。

   甘肃非公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近几年在1/4左右徘徊,“两小一慢”(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小,发展速度慢)是非公经济的主要特征。以2004年为例,甘肃非公经济共实现总量400亿元,约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0%;根据一项权威排序,在2268户2003年销售收入达1.2亿元以上的全国工商联会员企业中,甘肃入围企业只有17户,所占比重仅为0.7%,甘肃与全国其他省份的差距十分明显。评议报告的结果显示,该省地方政府及部门在基础环境建设等7大方面仍存在着顽疾。对政府而言,立足甘肃实际,加大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扩大投资范围,加速经济发展,已成为目前最大的政治。

  热情背后冷静的思考

   甘肃的这次“委托第三方评价政府绩效”的创新,被很多学者、专家和媒体所津津乐道,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专家指出,目前这样的评议活动还缺少规范,结果有多少参考性,又能对政府起到多大作用,是热情背后值得冷静思考的。“民间评议的确是政府绩效评价机制的一个发展趋势,但是建立这样一个机制其实很复杂。”行政法学专家姜民安对记者解释,从评价的机构到评价标准,都需要非常严格的论证,同时法律方面也要有所保障,否则公正性和规范性都会出问题,没有规范的评价可能会比没有评价更糟糕。

   一个统一的规则和标准是进行民间评议的前提,而这个标准的制定者,不能同时是评议的实施者。姜民安提出,标准的制定者应该是一个类似“行政管理学会”这样的既有专业基础,又是非政府组织的机构,而标准的制定必须是在合理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得出的。同时姜民安还认为,目前,在我国实现真正的民间评价面临很多困难,比如政府部门资料和数据的取得、分析,不同城市差异非常大的状况,等等,都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缺乏这些资料,就无法得到真实有效的结论,现在只能进行小的尝试和探索。

   就在甘肃省“民评官”声势浩大的进行之中,被业内人士称为“非公经济36条”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由国务院正式下发。参照《若干意见》,这一活动与意见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有关内容殊途同归,甘肃此举可谓在全国第一次吃了螃蟹。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聂华林就此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头,在接下来需要制定的配套细则中,应着力体现现实的可操作性。“任何政策最终要靠各级地方政府贯彻执行,相对于甘肃非公经济的诸多顽症,仅有企业一方搞几次评议还远远不够。”

  ……

文章来源: (中国廉政报道网)


上一条: 坚持“一查二教三防范”实行“一案双报”促治本
下一条: 不能以“超国民待遇”招商引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